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183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Justin Jesty 《Japan Forum》2014,26(4):508-52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alism debate (riarizumu ronsō) that took place between 1946 and 1950 as a forum in which ideas on artistic form, the role of the artist in society, and the social relevance of art come into focus in a way that allows us to see how questions such as Japan's modernity, the recent experience of fascism, and the challenges of rebuilding culture during the early cold war were taken up by leading cultural figures in the field of the visual arts. Occurring alongside discussions of how the art world could be reformed to avoid the failures of fascism, the debate served as an occasion to re-examine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Europe and Japan and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of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in a way that opened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ar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and promised to begin the process of envisioning it anew. The debate involved three camps which I label social realism (represented by Hayashi Fumio and Nagai Kiyoshi), modernist realism (Hijikata Tei’ichi), and avant-garde realism (Uemura Takachiyo, Okamoto Tarō, and Hanada Kiyoteru). While assessing their point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 argue that the debate set the stage for debates in the 1950s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872.
我国传统的司法文化结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法律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我国现代法治进程也是对我国传统司法文化批判地继承的过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传统司法文化中有着众多阻碍法治进程的内容,对传统司法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无疑是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73.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都存在着一个因边塞的位移而影响边塞诗情志的问题。文章以唐代的边塞与边塞诗为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它相关问题,认为有唐一代边塞诗情志的演变,与大唐王朝边塞的位移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同步。大致看来,初唐边塞诗由于朝廷开疆拓土并实行羁縻州府制度,从而使得当时疆域虽然最为广袤但并未体现在边塞诗上;盛唐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相比领土大为缩小,但由于西域实行都护府管理,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游边入幕乃至参政,于是形成了盛唐边塞诗的兴盛及其风神、气骨;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疆域的中原化和边塞的内移,从而直接造成了中晚唐边塞诗萧瑟哀怨的风格。  相似文献   
874.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各地也掀起对人民陪审制探索的新高潮。然而,各地探索仍存在改革方向不明确等不足。在此,通过对各地探索的评述,提出人民陪审制的现代转型可以借鉴移植西方陪审制度,化解当前体制缺陷,整体框架上则可考虑充分借鉴国外参审制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以参审制为基础、以陪审团的有限适用为补充的二元陪审模式。  相似文献   
875.
雷安军 《北方法学》2011,5(6):38-48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司法审查是司法审查发展的现代阶段。早期阶段的司法审查被认为是一种对抗立法暴政的革命行动,是一种政治色彩极强的行为。在马歇尔法院的推动下,司法审查由早期阶段进入了传统阶段。司法审查被赋予了浓厚的法律色彩,成为法院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9世纪末司法审查进入了转型阶段,法院用实体性正当程序去审查规制经济领域的立法。转型阶段预示了现代司法审查的到来。宪法和司法观念的转变、1937年的宪法革命和沃伦法院的推动共同促使了现代司法审查的兴起。现代司法审查的特征是对美国政治生活中司法部门的立法地位更为明确地接受。司法性立法被认为是法官无法推却和非常必要的职责。  相似文献   
876.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877.
建安时期,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和个体的觉醒,女性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由于独特的出身、个性和生活经历,其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成就尤为巨大,他的弃妇怨女诗不仅在题材内容和手法技巧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念和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878.
施米特的宪法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渗透在中国的1982年宪法里。浓郁的政治色彩成为他的宪法思想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应辩证去看待它,尽量吸收借鉴它对我国现代法治有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879.
源于监狱建筑的空间文化,是指融汇于监狱建筑空间反映监狱行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气息的一种文化物质形态,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固定性与创意性、安全性与陶冶性、人文性与愉悦性等特性,其形态有行政空间文化、监舍空间文化、教学空间文化、劳动空间文化、亲缘空间文化和自然空间文化之分。以文化的内涵、色彩、形象、载体及其文化的符号与艺术的...  相似文献   
880.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民信息化不断推进,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手段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突破口。深入分析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阐述农村信息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探讨由各级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思路,有助于加快建成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