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06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83篇
综合类   4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和世界政治斗争、国际新格局形成的挑战。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和挑战已使原有的德育观念、德育思想、德育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22.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23.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在维护社会稳定,遏制犯罪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犯罪率却有所上升.文章阐述了道德的三大社会功能,列举了当今道德功能弱化的表现,并经分析认为道德功能的弱化是犯罪率上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国内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学术界讨论和争议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大致可以归为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宗旨和目标、功能与价值等,但在研究范围和视野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总体上说,国内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5.
新时期共产党员身份具有二重性,只有了解这一特性,才能教育共产党员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6.
论道德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咏华 《理论学刊》2004,23(5):68-72
道德生产力,是主体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中所支付的道德力。道德力也是主体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含道德修养力、道德选择力、道德实践力、道德影响力和道德创新能力。道德生产力属于精神生产力和潜在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力地位的提升,道德生产力作用将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应当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生产力和道德生产力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信念,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同时,大力发展道德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7.
梭罗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的孔孟思想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安贫乐道的精神,注重道德修养的原则和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8.
道德实践活动作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道德实践活动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形成中的功能,是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9.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30.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sought to identify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mongst defendants found legally insane, compared to those who were psychiatrically evaluated yet convicted of their crime. Metho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ourt-ordered psychiatric court reports and legal outcomes was conducted, for all defendants referred for insanity evaluations in the largest city in New Zealand (and its surrounding rural regions) for a 7-year period. Results: The majority (60%; 37) of those referred for evaluation were found legally insane. The opinion regarding moral wrongfulness was the single factor that differentiated successful insanity defendants from those who were found guilty.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the insanity defence to forensic psychiatry, few studies internationally consider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found insane, particularly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who are found guilty. Psychiatrically evaluated defendants in this sample were relatively homogenous, perhaps due to the court liaison nurse scree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