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27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32篇
中国共产党   79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85篇
综合类   45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事实的不知无害,对法律的不知有害,因而实务中对法律错误一般不予以救济。但事实上,不管是在罗马法上,还是在当代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部分国家都会对部分法律错误予以救济。而在确定何种法律错误可予以救济时,应充分考量在特定情况下对表意人"知法推定"的合理性以及表意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72.
当今社会,著作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利,而质权制度则是对著作权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由于著作权的二元结构,在质权行使的过程中,著作人身权与财产权会分属不同权利主体,从而造成权利冲突。在维护质押权的基本法律原理和著作权二元结构之下,法律应通过著作人身权自我限制和合理限制来解决质权与著作人身权之间的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173.
“泛道德化”之不可取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刑事领域中,涉性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严重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与科学、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亟待矫正。涉性评价的“泛道德化”倾向之祛除,将依赖于公民的性权利得到正视、强调及落实。  相似文献   
174.
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5.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转型因素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时代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不断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76.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仁”以及儒家德育方法中的“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法。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为当今德育服务,实现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7.
道德有许多功能,也就是说有许多“用”。它可以利他与自利。除此以外,它本身对它的主体也生出一种“用”,这种用不是外在的利益,而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受用”。这种受用是乐。道德具有乐之受用,这是儒学中的基本观念。教育具有乐之受用亦是儒学基本观念。道德有乐之受用,教育亦有乐之受用。二合而为一,道德教育本身之乐趣,便益发彰显。  相似文献   
178.
179.
德性与德行是个人道德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复杂的社会人伦关系中,要进行个体道德行为模式的选择,并取得一定程度的道德效果,厘清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德行与德性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内在与外在、静态与动态、相容与相离之关系的阐释,实现对其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养成以及对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0.
吴菊云 《学理论》2010,(7):80-81,91
体验人人皆有,但并非所有的体验都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而和谐体验能让个体获得完整和谐的领悟和感受,体验到事物诸种关系的整合,领悟到生命作为社会整体中的要素存在的意义,对于德育而言,意义重大。它可以化解过往体验中的挫伤,获得道德提升;让学生拥有积极的情境体验,促进道德成长;打破自我狭隘的体验视角,发展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