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8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王艺菲 《学理论》2012,(12):140-141
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究竟是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说,这种逍遥游的自由自在的至高境界究竟存不存在?"无待"与"有所待","圣人"因其"无为""无己"而成"圣人"。  相似文献   
122.
移动支付下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二维码支付。扫码支付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交易的效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弊端。近年来,通过偷换二维码来获取非法利益的案件逐渐增多,但对其应该如何定性,法学界存在争议。从整体而言,争议的双方分别持诈骗罪或者是盗窃罪的观点。一般认为,盗窃罪属于违背被害人意志取得财产的犯罪,被害人无处分行为和无处分意识;而利用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则属于诈骗罪的范畴,并且被害人有一定的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两罪区分时,被害人是否有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是两罪区分的核心因素。通过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梳理两罪构成要件及其重要的区分要素,结合刑法理论和实践分析,最终认为偷换二维码的行为应该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23.
由于对不当得利制度和证明责任理论研究的不足,不当得利纠纷中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不当得利中无法律上原因的证明责任分配应遵循如下原则: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如给付目的之基础法律关系根本不存在,由受利益人对其受益有法律上原因负证明责任;如给付目的之基础法律关系曾经存在,而其后不存在,则由受损害人对受利益人之受益无法律上原因负证明责任。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唯对于因受损害人的非给付行为所致的强迫得利,由受损害人对受利益人之受益无法律上原因负证明责任;此外则不区分财产利益变动是否基于受损害人之行为,一律由受利益人对其受益存在法律上原因负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24.
The Hong Kong Court of Final Appeal has utilised a ‘scope of business’ inquiry to delineate the boundaries of the no‐conflict rule for the company director. Such an inquiry is directed at discerning the realistic ability of the company to exploit any particular business opportunity and a strict capacity approach is eschewed, at least where the no‐conflict rule is concerned. The decision is premised on a bifurcation between the no‐conflict and no‐profit rules, suggesting that the tests to determine breach of these fiduciary rule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thus permitting a more nuanced consideration of directorial breaches.  相似文献   
125.
应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过低 ,刑罚措施单一 ,罪与刑不相适应 ,有放纵甚至“鼓励”犯罪之嫌。宜加大主刑的适用力度 ,增设罚金刑和资格刑以严密法网 ,严厉打击贪污犯罪。  相似文献   
126.
死刑由兴到衰 ,经历了报复、威慑、等价、矫正、折衷时代 ,其根本动因在于经济的渐进性发展。适应当代国际社会死刑轻缓化的趋势 ,在中国建立科学的轻缓的死刑制度 ,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入世后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时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并行。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调整行政审批范围、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完善行政审批程序、严格审批项目的设立、强化审批监督机制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8.
通过对无权处分行为制度进行历史考察、价值分析及其与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性质应当界定为债权行为,它的效力应当不受处分人的“处分权”的影响,它已从传统的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类型中逃离,而成为有效的法律行为。至于无权处分中的物权变动效力,在有效的债权行为的基础上,结合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和善意取得制度,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无权处分人有无处分权以及原权利人是否追认只是债的履行问题,这样就避开了适用处分行为(物权行为)这个矛盾而又费解的规则。这样的立法不仅简洁实用,而且还能够使无权处分制度很好地与其他制度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29.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悖论及其消解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义程 《行政与法》2005,(11):22-24
古典经济学在深入论证公共服务市场供给无效性的基础上,将政府视为唯一的当然主体。然而,市场之手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然有效。事实上,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会引发诸如公共服务的超量供给、效率低下、质量低劣、有效供给不足等一系列制度性缺陷,由此形成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选择的悖论。为了寻求破解悖论的密码,需要摆脱在政府或市场两极间进行选择的惯性思维逻辑,借鉴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构建我国公共服务的一主多元型供给新模式。这一模式势必需要我国政府实现从直接生产者的单一角色向动态兼任生产者、安排者和培育者的“多面人”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0.
In the last edition of the FRC, there are a number of articles which highlight ever‐present themes in the many dispute resolution industries. These themes are: The cyclical nature of family law and DR reform to and fro “faster, cheaper, less formal and more accessible”; Access barriers for the poor and middle class; Access barriers due to geography, distanc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lossoming of a range of “abbreviated” (short and inexpensive) DR services; The essential, yet neglected, task of systematic diagnosis of possibl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of a possible range of helpful interventions: DR practitioners should aim to “at least do no harm”; If a DR practitioner exhibits care, and core communication skills, how much do different processes matter? The Hawthorne effect—all pilot projects tend to succeed?; There is a constant flow of stories, systematic and statistical knowledge in DR industries. Who is listening and translating this flow of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DR silos and to the public?
    Key Points for the Family Court Community:
  • The repetitive and predictable cycles of family law reform.
  • Access to DR services restricted by finances, geograph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 The old saying “at least do no harm” should find a prominent place in all family DR services and training.
  • The Hawthorne effect—all pilot and new projects seem to “succeed” for awhile. What follows?
  • In the many family DR silos, there are “truths” embodied in stories, systems and statistics. Who can translate helpfully from one silo to an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