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9篇 |
工人农民 | 4篇 |
世界政治 | 3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5篇 |
法律 | 121篇 |
中国共产党 | 1篇 |
中国政治 | 50篇 |
政治理论 | 10篇 |
综合类 | 14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Julieta C. Mallari 《美中公共管理》2008,(6):57-66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American colonial rule o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Kapampangans and inhabitants of the province of Pampanga. The colonial masters, who seemed to deliberately marginalize the local language of the community and succeeded in eventually arresting its natural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policy to "educate" the Filipinos resulted in the waning of the Kapampang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 brief overview of Kapampangan literary history will be given to emphasize the folk tradition, the oral nature of Kapampangan verbal art as well as the worldview and ethos of the people embedded in their literature. To be mentioned are two Kapampangan writers, Crisostomo Soto and Jose Gallardo, who represented the periods during and after the American regime respectively. Each responded to his time and scene; both struggled against the most powerful colonial machine which was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y were aware that this medium and its message were one, and that their own language would, sooner or later, be a lost medium and a lost message. The shift from orality to literacy, as a consequence of western education,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the reaction of Kapampangan verbal artists to the reductive pressure exerted by literacy upon their literature will be focused. 相似文献
262.
方法论的突破对学术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吸取和改进芬兰学派以历史地理方法深入考察民间故事,对母题、类型解析的集中尝试、故事生活史的追寻及口头文学表演理论在故事学领域的实践等方面,交叉运用多种方法,开拓了故事学方法论上的学术新路。 相似文献
263.
中国美学的"内省"与西方美学的"忏悔" --中西审美意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西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内在差异 ,中国美学的“内省”意识 ,导致中国美学实践中 ,不论是对外部世界的再现与反映 ,还是对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抒发 ,都要求通过内心体验和感悟的方式 ,来传达对世界、人生、社会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理解。而西方美学的“忏悔”意识 ,则注重通过以写实、反映、再现、模拟的方式 ,来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 ;面对主客体的分裂 ,“忏悔”审美意识提倡在灵魂的撞击震荡中寻求心灵的净化与超越 ,最终获得精神升华与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64.
佘祥林冤案的刑事诉讼制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19(2):26-29
佘祥林冤案的发生说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我国刑事诉讼中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的制度设计违背了诉讼的本来含义,作为“裁判方”的人民法院与作为控方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应是互相配合的关系。刑讯逼供是导致冤案的重要根源,遏制刑讯逼供应对症下药:一是规定沉默权制度;二是将案件证明标准由“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改为“排除合理怀疑”;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健全客观证据生成机制。此外,刑事诉讼法应明确程序法律责任,以促使公检法机关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26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Renaissance Studies - Multi-, Inter- and Transdisciplinarity》2013,8(2):193-204
Abstract Ethnographers in Kenya have, in the past, grappled with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in fieldwork. This is evidenced in the rich literature on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and dissemination. The discourses have been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that fieldworkers in oral literature are guided by a code of ethics in their fieldwork.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number of folklore researchers operate in an ethical void and are unprepared in mitigating various ethical dilemmas that they encounter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fieldwork. Relying heavily on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the writ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dilemmas a fieldworker faces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in a violence-prone environment, and th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thereof. 相似文献
266.
刘文会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6(5):9-14
在我国近年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冤案中普遍存在刑讯逼供现象,这是口供中心主义的刑诉传统所致,而偏重口供证据则根源于追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司法理想。但这一司法理想很难通过构建一整套标准清晰、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将其转化为现实。当前口供——事实——客观事实这一闭合链条,使最理想的司法追求在实践中通常会转变成最现实的司法,想尽一切让当事人把事实说出来。这既是口供被视为证据之王的现实动力,亦是刑讯逼供难以根除的文化根源。要想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彻底终结冤案的发生,应当以理智的态度努力完成从以客观事实到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司法理念的更新,重新构建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67.
论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告人翻供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由于被告人庭前供述缺乏证据能力规则的约束,法官普遍以被告人庭前供述定案,这是导致我国冤假错案的一项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被告人庭前供述的证据能力规则。国外在被告人庭前供述准入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传闻例外模式与直接言词模式;在庭前供述排除制度的设置上,存在正当程序模式与任意性模式。我国宜借鉴直接言词模式与任意性模式,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一致时,庭前供述不具备证据能力;在庭前供述与当庭供述不一致时,庭前供述如果具备自愿性要件可以作为弹劾证据,只有同时具备自愿性与真实性要件时才可作为实质证据。 相似文献
268.
道德话语系统与压力型司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道德困境案件的日趋增多,司法之道德话语系统的社会意义得以凸现,法官往往需要将目光往返于法律话语系统与道德话语系统,充分反映民众的共同道德观,并自觉拒斥虚妄的民意诉求对司法的消极影响。当然,也使难办案件意义上的司法裁判被简缩为冲击—回应的被动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基于外在压力影响但又需要慎重对待的压力型司法。如果现代司法放弃建立纯而又纯的法条主义之梦,而将道德话语系统融入司法的价值判断,那么压力型司法将在以道德论证弥补法律之确定性的裂缝以及以判决书说理制度增加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之方法选择中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69.
历史性叙事一直是中国书面叙事的主要形式,表演性口头叙事的传统则是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性叙事采用的是有限制的第三人称视角,要求叙述的客观性,所以排斥心理描写,并几乎不通过人物语言来自我叙事或转述叙事.中土口头叙事中以变相结合讲唱的表演方式,乃是白话小说中通常采用块状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性口头叙事所具有的参与性、情景化特点,同样会对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70.
翻供是涉案当事人推翻原来口供的行为。口供本身具有复杂性。翻供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其增加了诉讼成本,是消极的;另一方面,翻供可能接近案件事实,避免冤假错案,又具有积极性。翻供的一般原因,有侦讯双方的“失误”;非法取供,导致乱供;侦办程序有缺陷,证据材料有漏洞;监管不力,引发翻供等。对翻供材料的审查,应从内外因素进行,审查是先有供还是先有证,最后确定其真伪。减少翻供的对策,首先,要保持平和心态,正确对待翻供;其次,用律师在场、全程录音录像等遏制非法取供;再者,要问清细节,锁死口供;最后,要强化证据体系,使人证物证相互印证。翻供是疑犯辩解权的一部分,可用以阻断错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