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台湾新世代女诗人零雨的后现代诗歌写作,极富“知性”与“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反抒情”、“反历史”等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尖锐质疑,对主体丧失后的悲情进行形象观照,对权力话语的深度解构,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和凡俗性。从而在后现代的文化版图上,展现了人类生存的悲凉处境。  相似文献   
32.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化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比较了章太炎与连雅堂的语文思想,指出了章太炎"以国粹激动种姓"的语文思想与连雅堂"发扬种姓"、"继绝存亡"的文学观的相同思想背景,并结合大陆与台湾语文运动的具体语境分析了章、连二人与大陆及台湾新语文运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3.
34.
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音韵、声调和节奏的美感。但是,现在用普通话读古诗词有很多不押韵或节奏不和谐之处,客观上造成了对古诗词美感的破坏。这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古代以中原音韵为官话通用语言的发音系统,现在被普通话语音所取代。中原音韵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变为普通话中的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入声字的读音规律对古诗词的解读影响极大,尤其应引起语文教学者的注意。为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继承、流传和发扬,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此种现象的讲解。  相似文献   
35.
现代新诗的主体意识群由人道主义意识、悲观主义意识、忧患意识与光明意识组成,它们构成了现代新诗的全部内涵价值。诗人用前所未有、开阔丰富的主体意识抒发诗情,以丰赡的意象群体作相应的表现,开拓了新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了现代新诗异彩纷呈的流派与诗歌创作的实践形态与局面。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初期,俄国远东地区人口继续增加,对农畜产品的需要量亦持续增长。但由于该地区农牧业落后,其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中国东北便成为俄国远东地区获得所缺农畜产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东北农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方面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对粮食和肉类的需要,支持了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中国东北农牧业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也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7.
曾庆雨 《思想战线》2002,28(4):84-87
晚唐诗以“意”、“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诗歌艺术的朦胧之美 ,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另一境界。 2 0世纪初的新月诗在形式上与晚唐诗有极大不同 ,可诗的“境”、“意”的非一致性仍是主要的特征。 2 0世纪末的朦胧诗 ,更加努力加大“意”、“象”的这种距离感 ,以增加诗的多元和多层次性 ,更具有一种立体解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8.
陈廷焯著撰《白雨斋词话》,扬弃浙西词派,发展张惠言、庄棫之旨,提出“沉郁”说。在晚清词学界,其说可与王国维的“境界”说及况周颐的“重、拙、大”说鼎足而三,故陈氏当堪称说词大家。  相似文献   
39.
This article is built around a deeply personal `response to text' –of a poem in response to a poem, where both deal with notions of identity. For myself, writing poetry is a cathartic (though infrequent) source of resolution; a space subject to different constraints from those pres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analytic scholarship. A consideration of the broader ideological matrix at work behind the poems suggests links between nationhood and language, class and religion, private and public identity, history and politics. Vast subjects, explored but briefly in the thoughts and notes produced for this article as `background' to the story of the poem cited at the end. For leg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t is a reminder of the delicate interstices of influences traversed in any assertion concerning broad policy. As `scholar' I am constrained in the provision of any further assessment of my own process as `poet': what is provided attempts hones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reading of David Aniñir's poetry that examines how he resignifies elements pertaining to admapu or Mapuche norms and practices in the metropolis. Aniñir is an urban Mapuche poet who lives in Santiago, Chile and displays interest in recovering his roots. While he defies preconceptions about indigenous peoples in his poetry, he includes Mapuche culture in his depiction of mapurbe identity. In his writing, Aniñir incorporates Mapuche key concepts and social roles such as yeyipun (prayer), pewma (dreams), werken (messenger), ngenpin (ritual speaker) and machi (spiritual authority and shaman), giving them new meanings within the urban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