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2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6年的中国权利研究,著述颇丰,学术研讨频率密集且范围广泛,呈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趋势。人权研究生机勃勃,平等权是当下社会生活和权利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则是与平等权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权利研究继续深入,新兴权利的研究与日俱增,权利本位理论正在向现实论证扩展,有关权利的理论日益丰满。  相似文献   
62.
大港油田公司长期以来在培育劳模文化方面,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用搭台子、选苗子、讲法子的方式,精心建立劳模培养机制;二是充分挖掘劳模精神财富;三是努力放大劳模辐射效应。今后应再加大劳模宣传力度,健全劳模监督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劳模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3.
工人阶级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学界一直缺乏对媒介工人报道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人议题新闻报道的变迁可以为宏观社会研究或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一个微观的语言学视角,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建国后中国第一份市场化报纸《华西都市报》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工人的报道,报道量偏小,与工人群体现状有很大差距,工人议题报道在新闻源、工人媒介形象、工人媒介话语上表达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工人议题报道新闻源主要来自官方,工人议题报道中工人群体的话语表达比较缺乏且多正面,虽然各时期工人报道重点与工人群体状况变迁基本吻合,但是工人媒介形象和话语表达的固定框架影响工人舆情渠遘的畅通和媒介接近权.  相似文献   
64.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制度性及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国家对农民工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引致他们在就业、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法律保护并成为备受歧视的弱势群体.本文基于对甘肃省天水、陇南两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国家制度、法律及农民工自身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在从法律视角提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5.
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出务工者所创造的劳务性收入。广大农民已经把外出就业当成了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社会上对农民工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66.
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徙自由是人们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复合性”权利,它在整个宪法权利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以限制迁徙自由为实际内容的户籍制度,造就了不公正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阻隔着人们以自由迁徙的方式完成“地缘的结合”和“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并直接形成了与宪政精神的抵牾。迁徙自由体现着对人的价值的宪政关怀,它为农民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权利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瓦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并祛除由此而生的城乡歧视、城乡差别提供着制度上的契机与可能。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自由迁徙有助于形成政府间竞争博弈的宪政权力结构,有助于形成宪政所必需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理性。只有当农民以具有完善人格和个人理念的“自由公民”形象出现并真正成为政治关系的完整主体时,才能为宪政和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7.
西部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负担主体逐步由集体转移到农户,使农民对负担的感受变得更为直接,农民负担重是全国现象,西部地区农民负担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制约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减轻农民负担就是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协调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关系时,关键是要找准二者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68.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性要素,对农民增收会产生正面效应,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增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和推进时必须要理性认识和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既充分发挥正面效应,又积极预防与减控负面效应,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9.
自1950年春开始,西北地区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西北农民的第一次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从而揭开了西北农民第二次解放的新篇章。两次解放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晶。当代西北农民两次解放的历史进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生产关系的改变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这是西北农民解放的客观经济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70.
农民增收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深层原因。农民增收要减轻财税政策对农民税收的不公平性负担;农民增收要改革土地承包政策对农民自主权的局限性,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转经营;农民就业要有政策扶持,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