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219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138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2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与福建警察学院合作,运用临床心理学技术处理信访疑难案件,在化解刑满释放人员"过激"闹访行为和有效稳控刑事案件伤残人对已决案件的反复缠访方面取得成功,为化解信访矛盾开辟了新途径。从临床心理学层面分析,造成积案难以化解的上访人员心理因素主要有:为宣泄负性情绪、为博取同情和重视、为谋取其他利益(包括不当利益)、迷信"上访解决问题"、坚信"受迫害"(精神病因素)。在信访工作中,引入临床心理学技术处理老信访户的疑难积案,可为化解信访矛盾指明疏导重点和工作方向,使信访化解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有益于信访者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巩固发展。其作用和做法主要表现为:促进认知调节、提供心理支持、引导情绪宣泄。  相似文献   
702.
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类化预期"心理落空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对剥夺感"心理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仇恨心理和过激行为,"群体隐匿"心理降低了道德行为准则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群体共识"心理强化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正受挫"心理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越轨心理或极端行为。因此,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03.
心理学作为公安院校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一直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公安实践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应围绕培养合格公安人才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突出警务实践性,培养公安实战技能,完善实践教学的支持体系,以此促进心理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04.
车文博先生在吸收借鉴、扬弃超越他人的研究视域和编篡原则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大胆探索,出版了数本(套)在国内外心理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鸿篇巨制。车文博先生关于心理学三史的创新性研究,实现了从心理学知识史到认识史、从心理学学科史到思想史、从单一文化心理学史到多元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的整体性跨跃,体现了先生作为理论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和心理哲学家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范,三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5.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在遭遇外界刺激时 ,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上的阻抗力 ,即形成自我防御机制。文章认为 ,罪犯“自欺”心理的产生虽然也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但对刑法的震摄功能起到了消解的反作用 ,因此有必要加以认识和克服  相似文献   
706.
Standards of practice for parenting plan evaluations continue to evolve, informed by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Parenting plan evaluators are asked to inform the court, parent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on how to address the complex needs of increasingly diverse families amid reorganization, high conflict, and crisis. How can we attract and properly train new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o do important work in an increasingly strained adversarial system? How can evaluators keep up with these advanc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careers? How can they deepen and refine their skills to work with a diverse array of individuals, family constellations and an enormous range of family circumstances? And how can evaluators care for their own well-being and their colleague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escribe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raining both new and experienced custody evaluators that includes imparting baseline knowledge on how to conduct quality parenting plan evaluations as a starting point. We discuss a variety of modalities and approaches that can enable evaluators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ir skills over the years, contribute to the diverse community of family law professionals, and manage the exceptional demands of working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