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篇
  免费   77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43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384篇
中国共产党   53篇
中国政治   169篇
政治理论   124篇
综合类   39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惠 《行政与法》2014,(11):70-75
关于善意取得的性质,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之争。因为继受取得是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而善意取得中处分人欠缺处分权,以至处分人当然不享有物权,因而原始取得说成为通说。但是,原始取得说强调的是事实上是否有处分权,而笔者认为,不妨直接由第三人的视角定性善意取得为继受取得,补足处分权,因为是否存在处分权这一事实一开始对于第三人而言就是不存在的,是事后才了解的,而事后的了解是没有即时的法律意义的。本文以定性善意取得为起点,结合表见代理,对传统上纯粹由事实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提出质疑,并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模式。  相似文献   
32.
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这必然给司法实务中处理此类问题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本文试从赃物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国外关于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例、我国相关立法和学说进行分析,提出赃物有适用善意取得的空间,从而平衡财产权利的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实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和民法公平原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3.
34.
应当看到,在民法体系中,侵权责任法几乎涵盖了财产与人身损害的所有情形,并成为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权利保护与义务负担是其厘清责任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要素,然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诉讼权利予之实现的,由此可见,一部法律的致臻完善不仅要赋予当事人应有的实体权利,同时亦应设定必要的诉讼管道,即"无救济则无权利"。显然,我国侵权责任法较之发达国家立法例而言在对权利保护和责任负担以及救济方式上显有欠缺。故此,导致在规范的科学性、权利的充分性与责任的完整性等方面的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35.
广州海事法院自成立以来,严格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权,维护国家司法主权与海洋权益,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高效化解涉外纠纷,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和司法公开,对在国际社会上逐步树立中国司法的良好形象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36.
利用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性别角色、资源交换和生命周期三种理论入手,分析了福建省农民工文化生活在婚姻、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影响下的时间、金钱投入及文化活动种类方面的性别差异,并就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辉煌灿烂、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培养大学生自觉成为古典文学的传承者,构建大学生和谐人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8.
人类文化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已经历了自然文化和科学文化这两个文化千年.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极有希望建构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化新千年,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跃迁.  相似文献   
3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由传统文化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不少青年人在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时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对此,德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理性,赋予当代青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如生命情感关怀、终极信仰关怀、社会责任感关怀和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等,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40.
对于给付障碍法而言,缔约过失获得了与积极侵害债权同样重大的意义。现今的一些新型法律制度,都是在缔约过失的土壤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在这一制度是否以及如何法典化的问题上,一向存在不同的态度,甚至是迥异的态度。从整体情况看,法典化应当是肯定的,但在具体规制上还是应当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