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4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探究法治实现的理论——法律方法论的学科群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法治寻找实现的路径是法律方法论研究的任务之一。然而,作为实践哲学的法律方法论并不是法律人办案的行动方案,是一种理论形态,描述的仍然是法律思维方式。对法律思维的研究需要运用综合性的方法,这是因为即使是通过法律的治理也是多途径的。从理论上看,哲学的、逻辑的、语言的、修辞的和解释的方法都对法律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方法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这些学科的支持。从法科人士研习法律方、法论的过程来看,作为方法论的法律哲学、法治所需要的法律逻辑学、法律修辞学、法律语言学和指引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学等学科,构成了法律方法论的基础理论体系。这些学科既提出了法治所需要的客观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对创造性的限制等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探寻这些理论实现的途径。在学科交叉的意义上,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既可以拓宽专业领域,也可以积淀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2.
政治改造在监狱“五大改造”新格局中占据统摄地位。监狱强调以政治改造为统领,对当下我国监狱改造模式的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改造,既涉及罪犯本人,也考量监狱职能的实现,更关乎法治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其哲学价值在于:一是修复罪犯的反社会性;二是实现监狱属性的归回;三是回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在监狱的运作层面,必须把握和设计好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三个教学范畴,以增强政治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一革命的实现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展开的,即在击穿传统理智形而上学得以顽强支撑的"理性实体"的同时,马克思把"感性活动"的原则导入到自己的哲学中,将其根植于稳固的生活世界,并从存在论的根基处开启了全新的哲学事业,并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04.
我们搞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使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本文从哲学层面反思了我们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05.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公民实现文化权利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基础目前主要有保持文化特性、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从正义和人权的角度全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现人们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07.
经济学哲学观是经济理论赖以建立的基本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说 ,哲学观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我国处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层出不穷的今天 ,重新思考经济学哲学观的演变过程 ,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对这些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判断与比较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哲学观 ,建立与发展适合我国当今现实需要的经济理论体系 ,提出更加正确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08.
哲理基础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基石,不同哲理基础决定着人们以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最近20年来,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逐步形成了四个传统:(1)实证传统.它坚信社会工作知识应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并强调证据为本的实践,这是社会工作哲理基础的主流;(2)人本传统.这一传统从完整的人的观点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拥有的改变潜力,包括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和灵性视角;(3)激进传统.它主张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并批评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结构视角、赋权视角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4)社会建构传统.这一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案主的优势,优势视角、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是这一传统下的实践理论范例.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guarantee in South Africa's Constitution (1996) of continued use of indigenous law. This law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oral form, but increasingly, written sources are needed when cases relating to indigenous law are heard in South Africa's higher courts. Although access to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is vital to empowerment and justice in Africa, wider access is hampered by different literacy levels and language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accountabl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of legal anthropological texts, referring to a case study on law practised among the Nkuna of Ritavi to demonstrate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Anglo-American translation tradition's preference for idiomatic translation (paraphrasis) rather than word-for-word faithfulness (metaphrasis). It advocates focusing on the Skopos (purpose) of texts negotiated with the author. It also proposes foregrounding the hermeneutic engagement of translators as readers. For the text in the case study, it suggests two translations, for two audiences: one into an academic register (for academics, legal experts, and educated members of the Nkuna community), and one into Plain English (mainly for members of the Nkuna community for whom English is a second language). To address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responsible translation, metatextual strategies espoused by feminist translators to increase translators’ vi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can be used,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10.
“法的目的”研究与争论虽绵延几千年,但缘于对法治的渴求、理性的推崇等原因,始终徘徊在传统的主观论与客观论之间.这不但有悖客观常理和法学科学性原则,而且终将会动摇公共秩序和危及市民社会建构.鉴于此,有必要在归结传统理论中法的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与反思,进而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视角出发,在法解释学语境中重新考察法的目的,并申明加强“法的目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国法律自信、扩大中国法律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