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9篇
  免费   84篇
各国政治   98篇
工人农民   42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6篇
法律   836篇
中国共产党   169篇
中国政治   327篇
政治理论   261篇
综合类   9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Australia–Asia relations are inextricably bound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tions of statehood and citizenship. The argument advanced here is that the way a state act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arkedly determines how it relates to its own citizens. Here we suggest that the continuing and politically resonant idea of Australia as a ‘middle power’ is a crucial thread that links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dimensions of citizenship building.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Federation, the contingent sovereignty of the new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in the imperial order became necessarily entangled with debate over nation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citizenship building. Long after the end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notion of middle power politics has determined the nature and shape of citizenship building. These statecraft projects of ‘citizenship building’ are profoundly shaped, determin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of regional engagement. We explore this framework through three critical junctures of domestic and external policy: 1. the emergence of dominion status on the basis of a common raci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within the empi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

2. the developing notion of a good international citizen during the Hawke and Keating period;

3. the invocation of Australian values by John Howard.

  相似文献   
252.
论村民自治权运行中的权力制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权具有权利、权力双重属性。作为权利,村民自治权很容易受到国家行政权的限制、干涉或侵害,这就要求限制行政权在自治领域的效力,削减行政强权对自治权的压制;作为权力,村民自治权很可能侵害村民个体权益,甚至造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这要求国家立法权和司法权适度介入自治领域,防止自治权的滥用与无度。因此,必须合理划分和界定国家权力与村民自治权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立法权和司法权介入自治权的运行过程,实现对国家行政权力和村民自治权力的制约,以维护和保障村民权益,使国家权力、村民自治权、个体权利在村民自治权运行过程中达致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253.
孙中山先生总结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政治智慧,深入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方针,核心是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主要内容有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军政、训政、宪政思想及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利学说等。对后人的有益启示是:要用法律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地位;要打牢基层民主自治的坚实基础;必须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要重视国家政体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254.
文章在对当前贵阳市干部执行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贵阳市干部在执行力方面突出地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增强领导干部个体执行力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55.
杨梅  史彤彪 《政法论丛》2013,(2):121-128,F0003
2012年12月22日,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的2012年学术年会,本次会议汇集了法律思想史领域老中青三代的120多位学者,整个会议充满着浓厚的危机意识,无论是针对主题,还是在主题之外,学者们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式探讨了法律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前景和方式。  相似文献   
256.
郑艳馨 《河北法学》2011,29(11):96-10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公用企业在向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倍受争议的就是公用企业滥用垄断力问题。对公用企业垄断力的获得方式以及公用企业滥用垄断力行为的内含、特征、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的认识,是正确判断和有效规制该种行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57.
左传卫 《政法学刊》2011,28(1):74-79
作为新型企业组织形态的企业集团是企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自然产物,它既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优点,更有掠夺局外股东、滥用从属企业独立人格逃废债务的隐患,对以单个公司为立法原点、以独立人格、有限责任、三权分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公司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对关系企业进行专门规制的德国股份法,直面企业结构变迁的事实,区分合同型康采恩与适格的事实型康采恩,按不同法律原则进行适应性规制,符合我国做大做强企业集团的政策取向,实为将来我国相关立法之典范。  相似文献   
258.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已入正轨,越来越多的检察权运行表现出了司法属性,检察权运行司法化也成为热议话题.检察权运行司法化要依据司法的核心特征来评价现行的检察工作不符合司法的地方,并找准可以司法化的检察权.在检察权司法化的具体构造上,要注意到检察权自身的特殊性,不宜照搬照套法院的庭审模式.从长远来看,检察权司法化既要有自己的机构、工作机制名称、场所,也要有具体的程序设计与主要工作对象.  相似文献   
259.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将男性研究基本分析范畴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分析之中。然而,目前中文学界关于男性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努力构建适应广泛、有助于中国男性特质理论化的范式;对西方男性研究理论框架和基本话语的综述和介绍;用男性特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华裔作家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探索男性特质研究范畴与大众传媒和身体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60.
抽象行政行为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赋予法院对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权,既有充分的学理和法律根据,又是行政权力行使的现状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