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缠讼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事件”,但其存在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障碍。我国法律转型时期缠讼现象的法律成因主要有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司法不公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相关法律规定,实现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纠纷解决质量,加强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从严治警、治警必严,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新形势下,科学把握从严治警的时代内涵,是保持公安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轻微刑事案件由于其所特有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可调解及和解性,在侦查阶段便可通过协商机制予以解决,不必进入公诉司法程序,而在已经进入公诉程序的案件中亦可以通过恢复性处理机制对案件嫌疑人进行惩改。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轻微刑事案件进行调解具有现实必要性及价值,同时也存在相关问题,需要完善侦查阶段调解的路径,形成处理此类案件的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信访工作中既要防止消极的拒民思维,又要防止过度的迁就思维,因为二者均为“人治”的思维方式。本文认为,信访工作中的法治思维是指:政府要从消极被动的守法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用法者;对于信访者的诉求要坚持法律的底线:政府要有作为诉讼主体进行依法维权的思维。政府在信访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的条件是:领导重视、经济发展、严格执行考核机制、信访干部职业化。此外。政府信访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还应处理好与治理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处置冲击铁路群体性治安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非常强的工作 ,能否依法、果断妥善处置 ,作者从处置的准备、处置的原则、处置的组织指导与协调、紧急处置和善后处置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未成年人刑事处理走向宽缓化趋势及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程序的改革价值在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文章从改革的背景谈起,对改革的价值、实务部门对改革进行的探索、针对改革探索的一些论争,进行了归纳梳理,进而对改革的进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另案处理"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监督,侦查权呈现日益被滥用的趋势。因此,应从立法上、技术上、制度上构建全方位的"另案处理"监督机制,促使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监督合力,督促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依法追诉。  相似文献   
18.
吸毒驾车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目前,中国对于吸毒驾车的管制存在法律不完备、主体不明确、检测吸毒困难等问题。有效管制吸毒驾车,可以借鉴国外的查处方法,同时要加快立法,建立制约机制、相关数据库和预警平台,适时集中进行专项整治,推广新型吸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最后爆发一般都要经过萌芽阶段、显露阶段、发展阶段和激化阶段四个阶段。因此,政府作为主导社会正常运行的一方,也要做到因势而为,采取预防和处置两种应对之策。在萌芽阶段,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在显露阶段,政府要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在发展阶段,政府要努力畅通政府信访渠道,妥善处理具体案件和依法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在激化阶段,要坚持尽快平息事件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协调机制,恰当谨慎使用警力,并注意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20.
Recently, digital forensic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it is used by investigation agencies, corporate, and private sector. To supplement the limitations of evidence capacity and be recognized in court,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 that ensures the integrity of the entire process ranging from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o submitting digital evidence to court. In this study, common elements were extracte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ISO/IEC 17025, 27001 standards and Interpol and Council of Europe (CoE) guidelines to derive the necessary components for building a digital forensic laboratory. Subsequently, based on 21 digital forensic experts in the field, Delphi survey and verific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hree rounds. As a result, 40 components from seven areas were deri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of a digital forensics laboratory suitable for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with added credibility through collection of the opinions of 21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forensics in Korea. This study can be referred to in establishing digital forensic laboratories in national, public, and private digital forensic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for employing as competency measurement criteria in courts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