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6篇
  免费   131篇
各国政治   45篇
工人农民   101篇
世界政治   6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7篇
法律   1260篇
中国共产党   137篇
中国政治   434篇
政治理论   188篇
综合类   15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bstract

In his most recent work, Sangiovanni has retreated from his stronger claims about practice-dependence. Instead of claiming that principles of justice must be practice-dependent, he now expresses his claim in a modal form, arguing that there are several ways in which practices may matter. While merely mapping out the logical space of possibilities seems to look like a modest ambition, the conditions for when practices do matter according to Sangiovanni’s analysis are easily met in actuality. Consequently, if he is right, the practice-dependent approach cover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olitical theories. Sangiovanni’s main claim is that higher-level principles with an open texture, which include most higher-level principle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justify a practice-dependent method in the form of a mode of application called ‘mediated deduction,’ according to which a thoroughgoing investigation is made of the nature of the target practice. Our task in this paper is to reject this claim. This is done in two steps. First, we question Sangiovanni’s distinction between instrumental application and mediated deduction, arguing that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it marks out two sufficiently distinct ‘modes’ to do any theoretical work. Second, we argue that the practice-dependent method is not required even if two such modes ar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02.
举报投诉人原告资格问题是行政诉讼理论和实践争议的焦点。《行诉解释》第12条第5项认可了投诉人的原告资格,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需要梳理并回应。就保护规范理论而言,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没有规定主观公权利的前提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也可以赋予投诉人原告资格,并可以据此推导出与原告资格相对应的主观公权利;就保护必要性而言,第5项中合法权益的规范功能能够替代保护必要性的适用;就投诉人的定位而言,第5项与司法实践存在冲突,建议将第5项对投诉人的定位由其他利害关系人改为行政相对人。  相似文献   
103.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04.
土地发展权是经济法意义上之权,具有公权和私权的二重属性,其所保护的法益为社会公共利益,它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构建生态发展区土地发展权转移机制时应坚持经济法的理念和原则,调制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规范要有法可依,调制行为要符合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调制的绩效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推进生态发展区土地发展权转移时必须定位实施主体,明确职责,建立高效、透明的开发区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立招商引资门槛,以保障生态发展区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105.
张泽涛  崔凯 《法律科学》2012,(4):181-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废除了传统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重新确立了由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三种新的戒毒措施构成的强制性戒毒体系。该法近五年的运作实践表明,这三种戒毒措施的实施效果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模式所造成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我国应该明确“社区为主、隔离为辅”的强制性戒毒措施体系,同时对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戒毒进行制度性完善。  相似文献   
10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并确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限制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理解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两次催收的认定、三个月的宽限期计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7.
"区域"开发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我国缺乏调整"区域"开发的国内立法。法律的缺失于我国"区域"开发的发展不利,也无助于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及有关规章的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有可能引发国家责任。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主体的"区域"法律制度,为我国"区域"开发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我国"区域"开发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提供了指引。采用专门立法来调整"区域"内的活动是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应为我国所采纳,以推动我国履行该《公约》赋予的义务,提升我国在"区域"国际法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规范我国在"区域"内的活动,维护与拓展我国在"区域"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8.
109.
台湾光复初期,曾在大陆学习或生活过的一些台湾学生回到了台湾,他们在争取台湾民主和祖国统一,反对专制政治制度的斗争中,参与了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二.二八"事件并进行武装斗争;利用文字宣传和做青年学生的工作,传播民主和祖国统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0.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二审中的发回重审仅仅提到了一点,即限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发回重审的次数。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修改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存在着理解上的歧义。对比草案前后关于发回重审的不同规定,并结合草案和现行刑诉法中发回重审的规定。分析发回重审存在的矛盾,最后借刑诉法修改之际提出了关于二审中发回重审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