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通说认为只有严重不道德的行为才有被刑法惩罚的可能。然而 ,这只是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实工业社会中 ,越来越多的道德中性行为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行为。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刑法滥用现象 ,作者通过对道德之恶和刑法之罪的概念分析和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追溯 ,认为现代刑法与道德之恶与刑法之罪的应然模式相冲突并提出了冲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2.
仲裁协议是整个仲裁制度的基石,本文就仲裁协议在理论和实践中几个容易发生争议的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观点。首先,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书面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新的仲裁协议形式不断涌现。其次,我国仲裁法要求仲裁协议明确约定仲裁机构,这使仲裁协议的成立要件过于严格,并且在实践中造成了理解和适用上的混乱,立法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最后,本文探讨了仲裁协议的扩张问题。当合同被转让或在涉他合同中,仲裁条款作为合同的一部分,其效力就会突破签订协议的双方而对第三人生效。此外出于对公司治理制度的需要,“揭开公司面纱”理论被应用到仲裁领域,仲裁协议效力也扩张至第三人。  相似文献   
10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它首先是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意义上的发展与创新.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它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的科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凸显它是现实的人的解放学;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只有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强调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式包括:改革开放是动力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基本途径,各阶级、阶层的和谐与和睦是社会阶级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发展和全民共同富裕是社会经济基础,制度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智慧资本"、"表征资本"和"产业资本"三个方面论述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出以创新为"智慧资本",以文化为"表征资本",以产业为"经济资本",构建以"创意"为本体,"文化"和"产业"为资本构架,"智慧资本"为自主创新动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05.
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反映了青年人特定的生活方式。青年文化在物质形式上突出表现为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价值观念上则大多呈现为务实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体现为对特定话语体系的追求;青年人更多地认同非正式组织,而逐渐走向不同的阶层。在发展趋势上,青年文化在相当时间内仍会保持现有的特点,同时,更加紧密地与市场相结合,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相靠近。同时,由于青年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社会里,其发展趋向仍有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6.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erceptions of Ogoni people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causes of structural violence in their communities. It relies heavily on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five oil-rich and three oil-poor Ogoni communities, between February and May 2014, during which 200 open-ended survey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and 189 were returned. Three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69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The findings of the article are that structural violence can be found in Ogoniland; it is manifested in both visible and invisible forms; it is blamed by elites on exogenous factors, but by the disadvantaged on both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factors; and it will only be eliminated by reducing inequality and increasing democratisation.  相似文献   
107.
恰当的立法模式是按企业债务承担方式将其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人企业三种状态,这种划分方式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解决了非公司形式的众多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种类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08.
知识军事形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形态.在知识军事形态中,知识占据核心和主导要位,知识与军事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高度融合现象,战争将遵循新的规律.知识军事形态作为崭新的军事形态,对我军建设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109.
How the recent creation, re‐invention or reinforcement of regional levels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across Europe compounds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government. Despite growing scholarly interest, the critic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al setting has brought about distinct representational roles among sub‐state legislators has yet to be addressed. To advanc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study bridges the literature on multilevel politics and legislative studies that to date have developed in isolation. Using innovative survey data from 14 statewide and 56 regional legislatures across Europe, it provide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test of how the state structure affects a legislator's views on representation.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at, relative to legislators in unitary states and national legislators in multilevel states, legisla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are more constituency‐oriented. Moreover, this heightened responsiveness to constituents at the regional level is not offset by weaker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operating through political parties. Beyond these findings’ immediate relevance to scholars of federalism/regionalisation and parliaments, they also speak to the wider normative debate about 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nd public policy.  相似文献   
110.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约用工模式越来越普遍,我国涉网约工劳动争议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新问题之一。网约用工因其保留了一定的劳动关系特征,又与劳务关系、承揽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电子证据适用较难,以及网约工群体的规模性和劳动方式的相似性等原因,使涉网约工劳动争议与传统劳动争议相比,具有争议焦点新、涉案主体多、争议解决难、社会影响大等典型特征。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建议:各级党政、互联网平台及关联用工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网约工及工会组织共同参与,科学合理化解矛盾,形成共建共享共治、高效化解相关劳动争议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