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59篇 |
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208篇 |
工人农民 | 135篇 |
世界政治 | 279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236篇 |
法律 | 697篇 |
中国共产党 | 281篇 |
中国政治 | 538篇 |
政治理论 | 892篇 |
综合类 | 10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25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301篇 |
2013年 | 529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250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95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赵耀宏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2):89-96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掌握局部政权期间,以陕甘宁边区为“一切工作的试验区”,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作为价值坐标,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法制,建设廉洁政府,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领导人民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社会改造运动,塑造和展示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的民主、廉洁、亲民、为民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62.
刘宓凝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21(2)
农村公务人员高效率的行政行为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其行为中的外部性问题却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因为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与帕累托最优原则不符,因此通过外部性理论审视与分析农村公务员行政行为中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在制度层面完善对农村公务员行政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弥补正外部性行为的额外成本支出,加大负外部性现象的成本风险。 相似文献
363.
陈柏峰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20(4):93-99
取消农业税既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空间,也提出了一些挑战。之前因收取税费而形成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正在被打破,村民自治获得了制度性空间;但伴随着税费取消而来,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进行的乡村体制改革,对逆转农村社会灰色化和治安恶化趋势无所助益;而税费压力的消除,使得基层司法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开始疏远,从而为基层司法独立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364.
培育乡村社会资本:解决农村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芸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1):31-34,52
乡村社会资本把微观层次的乡村居民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互利为分析前提,说明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达成统一,因而既是集体行动中农民合作的基础,也是乡村治理强有力的社会资源。这要求我们培育乡村社会资本,为农民合作与乡村治理提供良好的内源基础。 相似文献
365.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在国际法规、制度层面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推动国际法治建设对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法治建设的新理念,致力于为不断解决全球性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理论层面,中国主张强调以《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法规为准则,倡导创设民主、科学、公正的国际良法,统筹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国际硬法与国际软法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全球良法善治提供方向指引。在实践层面,中国不断提升推进国际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在国际立法方面,而且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人权保护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了国际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法治合作机制的创新,成为国际法治建设和全球治理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习近平关于国际法治立场观点的提出,构成国际法治建设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其对于中国提升解决国际问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促进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66.
马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83-92,113,M0005
本文立足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这一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作为理论逻辑起点,探寻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本文认为以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所提供的中国实践,从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的构建、平等均衡的全球生态治理系统的推动等方面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是激发国家生态治理效能的根本之道,因而也将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367.
崔苗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0,(2):123-128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应然选择。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结构不平衡,在党意识不强,农村干部本领恐慌,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需要通过选优配强带头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效能,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落实主体责任等路径,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促进全面从严治在农村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68.
嵌入式监督:探索权力监督有效实现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胜辉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3):49-59
纪检监察派驻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在监督范式转换、党纪法规调适、反腐倡廉要求和监督探索实践的共同驱动下,部分地区将嵌入性理念、技术和制度引入权力监督领域,创新形成了“党的领导、权力制约、过程监督、信息沟通和制度规范”的嵌入式监督模式。这一模式借助理念嵌入、组织嵌入、技术嵌入和制度嵌入系统建构路径,形成了“权威性、精准化、全程性、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权力监督机制,整体推进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嵌入式监督的实践深化还存在自主性、适应性和融入性困境。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还须提升角色定位能力、目标执行能力和融合监督能力,以此实现权力监督长效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69.
黄志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30-32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现代化、城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城镇建设的人力资源,这支力量的主体是青年。在这一过程中进城农村青年经历了很多艰辛,主要表现为权利平等、权益维护、人格尊严、资源共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即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加强对进城农村青年的人文关怀、推进市民化进程,需要制定政策、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370.
徐安勇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4):30-33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国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