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0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浙南侨乡所特有的精神产物——移民意识,解析了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了它对侨乡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它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及途径,以助侨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2.
从宽制度是我国刑法量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由坦白、自首、立功组成的悔罪从宽制度是从宽制度体系的核心,可以将其称为狭义从宽制度。明确狭义从宽制度各组成部分的适用条件及宽缓程度是正确适用狭义从宽制度,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目的的要求。  相似文献   
63.
阮朝辉 《学理论》2009,(6):140-142
教学已经从其词源学的定义发展到现代意义的教学探索,之所以对教学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因为现代教学内在的理论与情景、目标预设与兴趣解放、实施的解构与人格的建构、评价的量化与评价目的的发展等一系列矛盾都是深受现代性“技术理性”的支配。  相似文献   
64.
国防理智感是军人基于对国防正确识知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培养军人的国防理智感,可以使军人更深刻地了解国防事业的本质,激发爱军习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在军旅生活的实践中安心本职、乐于奉献。国防理智感,在战时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在平时是做好战争的心理准备,保持高度警惕性的重要保证。培养军人的国防理智感,首先是教育军人对国防的识知,其次是加强对军人国防心理的训练  相似文献   
65.
丁石  程相春 《学理论》2009,(12):225-226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乏分,从广义上看,文化是无孔不入和相当复杂的,所以梳理文化问题的难度也较大。从狭义上看,我国当前的文化大体由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组成,所以和谐文化的建设方向原则上应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尽快建立起扬弃积极文化成果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6.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年级差异,且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心理不平衡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四年级学生和独生子女在完成学生与社会人员的角色演变上存在问题。为此,要教育学生理解家庭与社会的角色期待并提前做好准备,学校教学也应满足社会角色对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
徐继强 《北方法学》2011,5(1):60-66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之精髓不仅在于其建构的力量,更在于其批判的精神。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法律观而言,它要求法律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常人生活和常人的伦理实践之中。它的适用不应局限于研究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则,而要以生活世界之伦理法则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沟通制度与生活的两界,把法律作为一项追求"正直"美德的整体人类事业来实施、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职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必须将高职理念贯穿和融入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之中,着力培育并凸现课程的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69.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一个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尚自然精神,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重要内核,也是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原始动力;和合精神,对人的物性的体认以及珍惜生命、关爱万物的观点,都是和合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0.
马千 《青年论坛》2010,(6):134-136
通感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大量运用。关于其理论大多认为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已运用得很成熟。通过分析讨论用味觉表达听觉感受的通感,分析味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对于音乐欣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