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198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3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只有正确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找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才能更加顺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2.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构建和谐文化,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对当今时代潮流和中国社会实际,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坚持以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相似文献   
43.
要将美的事物转化为广大劳动者自觉追求的理想理念,就必须把社会生产实践与审美教育很好地统一起来。掌握审美心理建构与劳动者体征特点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厘清生产劳动与审美教育的差别联系,才能不断挖掘生产劳动中的美学意蕴和尊重劳动者的审美感受,继而在实践中锻造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4.
共产国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实现了妇女运动严格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这些措施保证了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方向和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群体的特殊利益,制约了妇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主体、方法、保障、反馈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其中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保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大众化工作评价和改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6.
杜璐 《学理论》2011,(29):25-2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从整体理论内容、主要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三个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个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术群,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从其他角度深入探讨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7.
从现实出发,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突破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瓶颈,以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占领社会意识领域的阵地;以实践的方式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需要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引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建设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张闻天是我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张闻天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化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49.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思想、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我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0.
文章从历时向度,回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50多年发展进程中的三大解读模式:19世纪后半叶的"以恩解马"解读模式;20世纪上半叶的"以苏解马"解读模式;20世纪下半叶的"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面向21世纪的全新解读模式,即"以马解马"模式,这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