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0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91.
为淡化侦查协作中的人为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在传统侦查协作的基础上实施了相对协同侦查机制。面对反恐怖斗争的严峻局势,相对协同侦查更高层次的合作外驻型相对协同侦查机制应运而生。着眼于外驻型相对协同侦查机制中的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应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着手,从教育培训、考核制度、情报、装备等方面来发挥外驻型相对协同侦查机制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2.
政府特权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或者违反法律而依照自由裁处来为公众谋福利的行动的权力,就被称为特权。政府特权的构成要件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权利主体是政府公职人员、权利主体具有正当的目的、它存在于职务行为中、情势紧急、迫不得已及必须有良好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93.
显失公平的实质是对合同效力的否定,体现了合同正义原则对合同自由原则的修正。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与交易的安全与判决的公正密切相关。以《德国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欧洲合同法原则》为代表的主流立法例及有关判例均采显失公平构成要件的二元说。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权威学者在显失公平构成要件方面争议极大,两派学者势均力敌。比较法考察与法理分析表明,我国法中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相似文献   
194.
作为法律解释学范畴中的两大基本解释方法,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内涵,也皆有其理论局限性和适用弊端。要找到适合我国法治现状的刑法解释方法,应当从我国现有的两类有效解释的不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在立法和司法的不同领域侧重适用不同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95.
金融犯罪的共同犯罪数额应根据主犯与从犯分别认定,金融犯罪的共犯身份应根据必要身份和任意身份的不同性质分别认定,金融犯罪主观方面的“明知”和目的应根据刑法总则和分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具体案情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96.
基于占有学说的不同选择,占有的民刑涵义有所不同.刑法上占有概念以萨维尼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占有心素是据为已有的意图.与民法上占有心素要求,即仅支配、控制意图相比,刑法之所以强调据为已有的意图,目的在于增加行为对占有法益的侵害以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由此,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不同刑法学说中,排除权利者意思说无疑具有合理性.目前,司法推定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方法,在非法占有目的属于主观超过要素基础上,显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强化被告人针对司法推定予以证伪是消解司法推定存疑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97.
赵晓光 《行政与法》2007,(3):98-100
在客观环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实施证券犯罪,为什么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实施证券犯罪,这从刑法学犯罪构成的角度是难以回答的。而从犯罪学的视角看,则不难发现证券犯罪的主体在智能结构、需要结构和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证券犯罪的主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8.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存在诸多困惑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主观方面的问题。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心理联系的断绝与否不能成为否定某一行为成为原因自由行为的原因。但是 ,该种断绝以及断绝程度如何将会影响到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的认定及其刑事责任的归属。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的分析论证还需要系统性的实证性的科学研究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99.
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翁晓斌 《现代法学》2004,26(6):78-86
大陆法系既判力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既判力范围的法律规范。既判力的范围包括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就主观范围和客观范围而言,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一致,但是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零散而模糊,具体内容亦有不少不合理处,容易导致既判力在司法实践中的不当扩张。就时间范围而言,我国法律未有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处理相关问题无法可依。为有利于实现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目的和维护法的安定性,我国应当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既判力范围,就既判力的范围作出系统、明确和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0.
孙道萃  黄帅燕 《证据科学》2011,19(5):539-547
刑事主观事实的证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仅靠口供等直接证据证明往往不够。间接证据证明和刑事推定是目前通行的两种有效方法,但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区分二者。间接证据体系的证明标准过高和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主要案件事实共同导致间接证据证明的适用范围很有限.相应地可考虑降低证明标准和改变传统做法。刑事推定是另一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