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5篇
  免费   238篇
各国政治   121篇
工人农民   221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9篇
法律   2585篇
中国共产党   569篇
中国政治   1591篇
政治理论   559篇
综合类   40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677篇
  2010年   657篇
  2009年   697篇
  2008年   822篇
  2007年   803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734篇
  2003年   557篇
  2002年   421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1.
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另一种是大陆法系的参审制。这两种陪审制度的主旨都在于吸收普通民众参与诉讼,从而将“民间智慧”和“大众理性”引入司法领域,但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二者之间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两大法系各自的司法制度和法律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12.
在我国当前刑事诉讼中,系统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现实中其运行结果与理想还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刑事程序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从理念更新和规则优化层面重构我国刑事程序系统,以促使其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13.
《民法典》颁布之前,不同民事立法对于受欺诈、胁迫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形态分别予以规定,没有实现受欺诈、胁迫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形态制度的体系化.这导致了该制度所体现的民事立法价值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对该制度的正确理解和适用.《民法典》对于受欺诈、胁迫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形态的不同规范进行有效整合,并构建了受欺诈、胁迫的民事法律...  相似文献   
314.
行刑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护堤,在三大刑事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行刑理念对如何设定行刑体制和框架,如何行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现行行刑理念支配下的行刑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我国行刑理念需要进行更新,建立新的适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刑体制。  相似文献   
315.
立功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的立功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使其发挥更大实效,应及时予以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316.
中国当代法制中,法律传统的本土资源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为当代中国法制所传承的传统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二是遗存于当代中国法制中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传统实体法律制度;三是当代中国法制所保留并改良的传统程序法律制度.这些本土资源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17.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于时代的发展和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重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18.
随着我国"问责风暴"向"制度问责"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完善公安行政问责制就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目前制约公安行政问责制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安行政文化滞后、职权划分模糊、问责主体角色缺位、警务公开度有限和警察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营造公安行政问责文化、严格划分权责界限、强调异体问责、加强警务公开以及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就构成了完善公安行政问责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19.
作为行政程序法之重要内容,行政程序的管辖制度的确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程序法典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就合理性而言,应当将行政管辖制度单列成章,并系统地规定违反管辖制度的责任。  相似文献   
320.
Xufeng Zhu 《Policy Sciences》2008,41(4):315-334
Studie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 have become a stapl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 Very few such studies deal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remedy this oversight b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policy change in China. Using John Kingdon’s Multiple Streams (MS) Model, the author develops the “Technical Infeasibility Model.” The paper tests the MS model’s applicability to China by examining strategies put forth by Chinese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the third sector. It considers how they may successfully promote change by using a strategy of proposing a relatively radical policy concept that is politically acceptable and technically infeasible to policy makers. To illustrate such a strategy, this paper considers a case of policy change involving Chinese urban vagrants. The policy on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which was first implemented in 1982, was challenged following the Sun Zhigang Incident in March 2003. Shortly thereafter law scholars filed two suggestion letters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calling for a constitutionality review of the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System. Though it was “technically infeasible” to air such a proposal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e State Council initiated action to abolish 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did not conduct a constitutionality review.
Xufeng Zhu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