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38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63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100篇
政治理论   42篇
综合类   103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TBT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突破的一种贸易壁垒,已成为继配额、原产地和反倾销措施之后,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又一项重要的非关税壁垒。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从WTO相关规则出发,提出构建与完善中国TBT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与现实探寻。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和我国青少年科技普及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摸底排队是侦查机关在侦查实践中形成的一项常规性侦查措施,在犯罪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对付流窜犯罪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赋予了摸底排队新的内涵。网上摸底排队在摸排范围、手段、方式及侦查成本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网上摸底排队可以通过作案手段特点、住宿登记、通讯记录、银行邮政汇兑、二手市场(旧货收购市场)、视频监控录像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环境和技术问题是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如何避免其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效应,是我们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循环经济为我们进一步解决目前面临的环境和技术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它的提出体现了环境的价值,指明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黄焕升  彭通 《桂海论丛》2006,22(6):32-34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人类行为的两个方面,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的获得是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社会影响因素及高新区自身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努力消除高新区制度创新与体制外的摩擦,创设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进一步完善高新区技术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长期以来经费不足、人才缺乏、体制不活、主题错位、创新意识不强、法制环境不完善等因素,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应探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加大企业科研创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营造一种爱科学、学科技、争创新的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三个方面: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创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评估体系的构建应包含评估原则、评估人员构成、评估程序、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指标构成等内容。在创建评估体系时应避免盲目追求评价指标高标准和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其他方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Christine Battersby has argued that it is Kant (and not Descartes) who provides the paradigm model of what it is to be a self in modernity. The Kantian self is established in opposition to its other. The body is commonly envisaged as a container, with selfhood as something that is defended against the outside. In contrast, she proposes a feminist reworking of such a model of selfhood, applicable to both men and women, in which the self and other emerge over time through patterns of relationa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Battersby’s work by focusing upon her early analysis of Kantian aesthetics, in particular the sublime. The aim is to draw out some of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her work,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the common law’s developing conception of privacy. This is carried out by distinguishing her ontological position from the psychology of Carol Gilligan and then by considering the overlapping concerns of Jennifer Nedelsky in the area of legal theory.
Janice RichardsonEmail: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我国的公共图像监视在政策、项目及资金等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特定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出政策创议、项目推动的发展历程。在法律治理和回应性法制视角下,公共图像监视法律治理是对公共图像监视实践的法律回应。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宪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律文件、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法律文件、具体领域法律文件以及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法律文件等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法律治理的体系,但该体系仍然存在急需健全和完善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