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2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法益与罪数     
将法益作为判断罪数的唯一标准,确实不尽合理,但是,法益于罪数论意义重大.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关于区别在于,在想象竞合情形下,没有哪一个罪名能对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作出全面的刑法评价,相反,在法条竞合情形下,其中一个法条能对法益作出全面的刑法评价.由于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侵犯的都是数法益,从全面评价法益的角度讲,应当实行数罪并罚.认定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事前行为的关键在于,看事后行为、事前行为在本犯之外是否侵犯了新的法益.  相似文献   
132.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现代恐怖主义,不仅在发展和蔓延速度上来势凶猛,像爱滋病一样肆虐全球,而且在侵害目标、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现代恐怖犯罪活动,采取怎样的对策才能进行有力的打击和有效的防范,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同样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因此,研究恐怖犯罪的特征,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置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是目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复杂问题,众多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因失地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失去土地是引发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主因,其触发点大都是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农民奋起维权,而地方政府处置不当。尽管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触发机制上有其偶然性,但在根源上却有其必然性。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总根源在于:失地农民在丧失生产资料之后生产力的萎缩和生活力的下降。有鉴于此,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对策就应把着力点放在恢复、提高失地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力上.  相似文献   
134.
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恐怖性、破坏性、政治性或社会性、新闻效应性等特点,呈发生日益频繁、对象趋于泛化、威胁范围日益扩大、危害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防治恐怖主义犯罪,要注重标本兼治、预防与打击相结合,强化反恐情报的主导和预防作用,推进反恐法律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5.
"谣言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政府和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前瞻性宣传的消极化倾向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谣言事件发生过程中相关部门举措失当会加剧危机态势扩大;谣言平复后缺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反思和教育。对"谣言事件",需要政府和媒体高效互动:建立危机宣传预警机制,做好"防谣"、"辟谣"预案;将媒体联动和政府举措相结合,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及时组织舆论开展系统讨论和反思,培育民众的理性素质。同时,由于自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实时性、简化强化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政府和媒体还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要完善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积极开设并良好维护官方自媒体平台,构建新型信息传播渠道;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星 《政法学刊》2014,(4):101-107
中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多发和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体现了网络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及网络舆情既是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又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7.
It is common to hear the assertion that weak or failed states are fertile ground for terrorism. Yet terrorist groups have emerged from, and operated within, countries which have strong, stable states and a variety of systems of government.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operate in weak and failed states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ondition of weak or failed statehood which explains their presence. Moreover, 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weakest states which do host such groups. Therefore, this condition is not a sufficient explanation for their presence. While weak or failed states might provide an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certain types of terrorist groups to operate, additional explanatory variables need to b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38.
防治恐怖主义犯罪重点在于对恐怖活动犯罪定罪处罚和国际合作打击恐怖组织。认定恐怖活动犯罪应从其特殊目的、恐怖手段、公开性、国际性方面把握;认定恐怖组织宜采取行政认定模式,便于开展国际反恐合作。增加恐怖活动犯罪的罪名、加重法定刑和完善反恐诉讼程序是刑法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可行之举;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监管金融活动、严格控制危险物品流通和建立专门反恐机构是国际反恐合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9.
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打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百姓满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0.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5):933-948
ABSTRACT

Since the 9/11 terrorist attacks, research on terrorism has grown exponentially. Data limitations, however, have made temporal generalization difficult. Most terrorism datasets extend back only to the 1970s, which inhibits the ability to quantitatively examine earlier waves of terrorism.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ataset of over 250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formed between 1860 and 1969. These data, which have global coverage, include country-year information on group formation, allowing scholar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country-year factors and the emergence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o illustrate their usefulness, these data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terrorist group formation. Following several recent stud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a curvilinear or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rrorism and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