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43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40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32篇
政治理论   68篇
综合类   3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公开审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并在三大诉讼法中也得到确立。但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当限制和过度运用该原则的倾向。我们应当在我国司法现状下深层次把握该原则,找到运用公开审判原则的“黄金分割点”,从而构建该原则下的具体制度,使其发挥其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82.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演化的新阶段和新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学生社团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五大基本特征,提出了推动学生社团科学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3.
量刑规范化改革要求改变原来那种"重定罪、轻量刑"的庭审程序,通过构建相对独立的量刑调查辩论程序,完善和强化公诉权及被害人求刑权,拓展和加强辩护权,实现量刑程序的诉讼化,使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相对分离,以达到规范和制约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84.
在轻微刑事案件中合理运用和解方式结案能够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全面解读。在办案中真正运用这一方式,需要司法机关转变观念、重新设计考核激励机制,立法上也需要进一步明确范围和条件,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85.
李倩 《证据科学》2010,18(1):93-101
中国学界近年一直激烈讨论外国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中包括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禁止制度。对于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和第52条至第54条规定的"拒绝作证权"的讨论尤为激烈,纷纷主张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刑事诉讼制度规范,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的权益。德国法判例表明,违背"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将导致德国法上的证据使用禁止。另外,德国法庭审判强调直接审理原则,其中调查程序中的笔录不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审判中宣读,甚至对于传闻证据——调查程序中进行审讯的警察和检察官——也不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86.
肖燕雄 《时代法学》2010,8(4):20-26
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几件为公众周知的事件促生了一些人所称道的法规和案例。“因事成制”的思维和路径契合我国文化传统,是“因势成事”的具体表现。“因事成制”可以创新制度,也可以进行法律移植。“因事成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体现了政治家使新闻传播权利“软着陆”的智慧,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据,论题学法学、伯克利学派,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理论等皆可使其得以证立。“因事”包括“借事”与“造事”,新闻法制变革借事成制已有,而造事未见。  相似文献   
87.
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法律科学》2008,26(2):163-168
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即首先是边区面临的生存困境,其次是边区面临的司法困境,最后,作为一个务实、精明、卓有成效的实干家,马锡五回应这些需求,从实践中发展出以其命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深入认识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时有助于反思当今的就地审判热。  相似文献   
88.
对抗制庭审方式的确立和运作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与之相配合,而我国的侦控、侦审关系基本停留在公、检、法三机关流水作业的线性结构上。我们有必要在反思我国侦控体制和侦审关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侦控、侦审关系的一般原理为依据,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侦控体制和侦审关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9.
Across parliamentary democracie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constitute the link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MPs can connect with voters via the party label, or through personalized forms of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seen to be increasing in importance. However, scholars disagree on what explains variation in MPs' use of 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 strategies.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politicians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personalize the link between themselves and citizens: a constituency-oriented and a person-oriented strategy. To test our argument, we develop a new and novel dataset with behavioral measures of 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 Using a content analyses of 698 British and Danish MPs’ personal websit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use of personalization strategies is conditional on the incentives MPs face in terms of electoral insecurity, candidate selection procedures, and the electoral context of the system.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level and type of personalized politics vary across political systems and may pose different types of challenges to party democracies.  相似文献   
90.
Underpinne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mport of the facts and the law in the courtroom depends on how they are invoked and (re)presented mainly through language use by courtroom interactants, this functional linguistic study critically scrutinizes representation strategies that opposing lawyers use to position social actors in their narratives, integrating Halliday’s concept of transitivity and van Leeuwen’s inventory of social actor represent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two sides consistently exhibit contrasting discursive practices, and that referential choices and grammatical positioning constitute major semiotic resources that work in concert to construct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alternate realities, and negotiat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guilt and innocence of the defendant and the victims. Social actor representation, it is argued,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ntingency bearing on the outcome of this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Such resources are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each presenter’s underlying ideologies in this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