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克思以“批判”代替“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建构其理论版图,道德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 成了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双重向度。马克思一方面用宗教批判及法哲学批判的方式完成了对道德层面与实践层面 的再次反转,另一方面从宗教和道德批判入手,进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道德 批判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始点和内在意蕴,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的伦理指向亦是如此。二者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因批判 维度的转换而将其劳动伦理思想推向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富的论证阶段。  相似文献   
52.
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型过程中,罗马妇女发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争取女性权利和妇女解放的运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学者们对这次运动的内容和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如何评价上也存在分歧.本文基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这次运动的表现、动因以及对该运动如何评价作一个概要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3.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呈现为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的同一过程。实现劳动解 放的过程,亦是超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和吸 收以往劳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本身,从历史生成论的角度疏解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 总体来说,马克思遵循了从肯定一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再到洞见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最后予以批 判超越重新复归人的本质的逻辑理路。明确这一理路和其中蕴含的人学向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人的自我理解和 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李达在以极大热情从事党的创建工作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中国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运动。除主持平民女校、指导《妇女声》刊物以外,他还译介国外有关妇女解放著述,介绍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妇女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解放问题,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妇女解放的著作,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李达在党的创建时期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所做的贡献,对推动党的创建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5.
This contribution focuses on the Virgin Mary’s continued relevance as a polyvalent signifier that straddles the secular-religious divide. Interlacing feminist theology and visual studies, I trace Mary’s ambiguous significance between oppression and liberation, and between religious and secular realms in texts and images. The extended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tif of the Guadalupe in the digital collage Our Lady (1999) by Chicana artist Alma López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reimaginations of Mary as a self-confident woman at one with her body and sexuality both echo and reinforce tendencies in feminist theology. Combining religious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the work and reactions to it uncover the intricate ways in which religion has shaped and continues to shape cultural views of gender, both in terms of consolidating a binary, hierarchical gender order and providing a source of alternative visions.  相似文献   
56.
1939年《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颁布后,边区法院做出了系列司法修改和调整。丛小平的近期研究《革命中国的婚姻、法律与性别,1940-1960》详细考察了这一过程及其背景和影响。她指出,边区政府在施行婚姻法改革的过程中积极考量、吸纳了地方风俗和司法实践经验,出现了从婚姻"自由"到"自主"的核心法制理念的变化。这一立法司法建制过程体现了中共革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激发并肯定了农村妇女的"自主"能动性,并没有背弃其妇女解放的承诺。这一研究回应和修正了20世纪80年代英文学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妇女解放的主流观点,体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外学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妇女解放问题研究的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7.
造成妇女回家的原因是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公私领域的分离,把与再生产相关的职能推回家庭,造成女性成为市场中劣质劳动力。所以,不能只看到妇女要求回家的主体性,而要看到产生妇女回家动机的制度性约束。公私领域的分离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观念。20世纪80年代市场化转型以来4次妇女回家的争论呈现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向自由主义的转型。女权主义理论需要对市场化转型中形成的这种结构性压迫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58.
对1946-1948年间扎赉诺尔煤矿工会筹建、改组、合并,最终化入地方政权体制的过程进行考察,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框架下,发现该工会在这一特殊时期具有典型的法团主义结构特征。工会组织及其活动在地方政权与基层社会以及政府与工人之间具有中介、协调作用,使以煤矿工人及家属为主体成员的基层社会达到了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的效果,对地方政权过渡、社会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女性学研究在过去的20年中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同时阐述了澳洲的理论家们为全球女性主义所作出的一些重要贡献.作者也介绍了影响澳大利亚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源于法国的女性主义哲学,另一个产生于澳洲种族政治的背景下.在文章最后,作者对当前性别和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Whenever African literature is discussed there is an articulated incorrect assumption that this relates to all the regions of Africa, except North Africa. A related further assumption is that only men in North Africa write. Female writers from the North barely receive critical attention, although they have been writing creative work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pel the notion of literary drought when describing North Africa. Using the text, Women writing Africa: The northern regio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t sensibilities that female authors in North Africa have created and manifest, when writing against patriarchy as well as against ideological philistinism within their communities. It is argued that female authors from North Africa – African-Arab women – are versatile in their imaginations as they engage with social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art as well as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is assertion removes the literary veil so that North African female authors can begin to be appreciated artistically, more than has been the situation up to n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