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的强弱对于稳定社区居民情绪、维持社区生产生活、加强风险应对能力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社区韧性理论,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来自湖北、四川以及重庆等地的46个社区47份深入访谈一手数据以及新闻稿件、人物采访影像、电视纪录片等媒体资料的112份二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社区韧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区韧性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来自于社区系统主体层面的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再造水平、信息治理能力、“变革”领导力、自治能力、政策执行力、志愿参与水平以及居民自主适应能力等;第二类是社区系统内部环境层面的共识渗透率,包括防控规范、协作氛围以及共同体文化等;第三类是社区外部环境层面的人力、资金、物资以及知识输入等。 相似文献
2.
黄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4):105-111
忽略韧性诉求成为过往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性缺失。在全球性复合型风险日益迫近的时代背景下,韧性建设和韧性治理才是城市和社区的核心面向和根本诉求,而“智慧”则是其中最基础构件和最本质内涵;未来社区,无疑就是韧性—智慧社区。韧性—智慧社区在时间维度上“平战结合”,在空间维度上“软硬交互”,具有自我感知、预防和独立应对的特质,是韧性和智慧的深度融合,可谓社区治理现代化新标杆。实践中可以从四方面发力:人机融通,推进智慧化善治;网格化网络化统筹,搭建基础信息平台;“平战”转换,强化全周期管理思维;城市—社区协同,形成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3.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引起了公众对\"韧性城市\"的关注,以\"韧性城市\"为着眼点静观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已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城市群之间的人员 相似文献
5.
6.
韧性治理是风险时代寻找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治理理论。将韧性治理引入社区治安治理,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逻辑,契合社区警务的内在发展要求,符合新时代多元主体合作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社区治安韧性治理目的是促进韧性能力提升,这些韧性能力包括社区治安的预防力、自治力及学习力。从主体韧性、技术韧性和社会韧性3个层面入手,构建社区治安共同体,夯实组织基础;运用治理技术,提供科技支撑;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环境,促进社区治安韧性能力提升,实现社区治安韧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中小微企业具有“轻资产”与“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承受风险能力差,帮扶也存在着“黄金抢救时间”,政策出台宜早不宜迟,疫情某种程度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考验和历练;对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的一些产业来说,也是一次转换赛道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安排,干部下挂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逐步形成的历史治理实践息息相关,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治理方式。本文以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下挂S省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干部下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全局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的衔接机制,组织间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机制,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学习机制,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优化的推动机制,以及组织干部队伍锻炼培养机制”的五个重要机制。干部下挂形成的五大机制,赋予了中国特色党政结构“适应性、衔接性、互补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组织特质,生产出了跨系统和跨层次的党政结构组织韧性,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韧性。治理的韧性是制度设计力、能动者执行力以及治理对象调适力之间相互增强的结果。基于“压力型体制”分析框架,通过选取武汉、沈阳和石家庄三座大型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案例,利用各类资料还原三座城市疫情暴发和防控的展开过程,可以探讨在同样的压力下不同地方的治理调整过程,进而得出治理韧性的生成机理。疫情有效防控中的治理韧性通过三种机制生成,这三种机制可以概括为“零减压阀”“政府间目标重合”和“制度-能动者”之间的相互赋能。充分发挥后两种机制的作用,尤其是能动者的作用,对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