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经穴皮肤阻抗的研究,是人和家畜经穴部位特异的电学特性研究的内容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将其用于临床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学者Rosenbl att(1982)发现,当心率发生改变时,心经穴位的导电量亦随之出现相应的改变。据此,他们可以根据神门穴皮肤导电量的情况,判断出心率的增加或减少。Oleson等(1980)实验发现大多数患者耳廓上“反应性”穴位的出现(电流大于50微安)与病人主诉的躯体疼痛部位相一致,而“非反应性”穴位(电流小于50微安)也与患者主诉的无疼部位相一致。在国内,近年已有不少单位开展了应用经穴电学特性进行疾病诊断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其中解放军北京304医院的盖国才等,1971年就将“穴位诊断法”用于临床,他们先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种黄后的牛,在临床上不但无病理症状出现,且生产性能不受影响,但其血象和肝功能是否受到影响,至今尚无详细报道。因此,我们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对种黄的50头牛进行了血象和部分肝功能项目的测定。 (一) 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系从400头种黄牛中随机选用50头,采血取样,其种黄日龄均为120~150天。对其中16头做了部分肝功能项目的测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