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无阶级的理念和现实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制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虽然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取消,以获取资本利润为形式的经济分层不再存在,但政治分层(特别是权力地位的分化)在社会分化中的作用更显突出了。同时由于政府对各种社会流动的严格管理,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都受到限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公正性的要求和期待,与现实社会中的官僚特权、制度化不公等,必然造成社会内部文化-制度关系的不和谐,从而成为导致社会紧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是否具备或者是在城市中发展了新的关系和生存技能是其中的关键。城市政府、城市社会在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应负有调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帮助乡城迁移人员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责任,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无阶级的理念和现实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制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虽然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取消,以获取资本利润为形式的经济分层不再存在,但政治分层(特别是权力地位的分化)的社会分化中的作用更显突出了。同时由于政府对各种社会流动的严格管理,社会成员的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都受到限制。马克思主义意况形态对社会公正性的要求和期待,与现实社会中的官僚特权、制度化不公等,必然造成社会内部文化-制度关系的不和谐,从而成为导致社会紧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会出现一种偏向:即对“坏孩子”、“坏学生”犯错、犯罪较有准备,而对于“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现象及其内在的逻辑则缺乏预想和相应的认识。笔者认为,“好孩子”、“好学生”越轨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好孩子”、“好学生”的过度角色化是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需要对类似的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作必要的预想和应对准备。“好孩子”、“好学生”的越轨历来,当人们讲到青少年问题时,通常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  相似文献   
5.
“学生负担”背后的观念与制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中学生不堪升学压力杀死亲母的事件报导和相关议论,已将问题的讨论引向了对中国亲子关系现状的否定和批判。与此同时,认为减轻学生负担的制度设计,以及削弱学校的竞争选拔功能和提高升学率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笔者认为,学生负担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人们的养育观和学校的过激竞争也不只是学生父母和学校本身的问题。关键是对教育的问题与社会的观念结构和制度结构的相互关系作社会性的、系统性的思考和分析,以避免就事论事式的争论而导致新的问题、甚至更深刻的问题的出现。“望子成龙”观念是阶级文化与社会流动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除了“国家主导的公民社会”外,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社会力的发育增长,正在呈现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世界性的“六十年代”与青年研究■陈映芳也许没有哪个时代会像20世纪60年代这样让人难于确切定义。人们常常能比较自然习惯地将历史上的某个特殊时期称为“××复兴时期”、“××革命时期”或“××战争时期”等等,但是关于60年代,显然人们至今也没有能找到一个...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的城市开发体制形成、市民抵制住房不公/空间不公的都市运动兴起的时候,权力不仅具有运作政策技巧的足够能力,同时也已经掌握了运作意以形态、消化专业知识、同时将知识人群体隔离于社会运动的一整套娴熟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对于城市下层的调查研究 ,历来是各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城市下层应包括原有和新形成的下层成员及其家庭、征地人员中的贫困层、定居于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城市下层的调查研究应包括城市生态学研究 ,应导入生活结构理论 ,也应注意国际比较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青年与“青年”的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映芳 《南风窗》2008,(10):44-47
从新青年到五四青年,到民主青年,到激进青年,到革命青年,而后到1980年代末,中国近百年来的"青年",作为一个带有神圣性的角色类别,已经基本解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