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试验利用鸡血清中主要有IgG、IgM(IgA主要在粘膜),和2-基巯乙醇可破坏IgM的理论,以间接血凝法检测禽霍乱731、GNCoⅡ弱毒苗免疫鸡和C_(48-1)强毒接种后发病治愈鸡(即模拟禽霍乱强毒感染鸡)的IgG、IgM消长规律。结果抗体中主要有IgM;当强毒攻击后,三个组均无回忆反应的迹象,其抗体中仍是IgM占优势。对731、GNCo Ⅱ和C(48-1)的荚膜粗提物中多糖与蛋白成分的分析表明,多糖是蛋白的15.35倍以上。荚膜在菌体外层,与机体紧密接触,又为TI抗原,易刺激机体产生IgM,因此产生IgM占优势是巴氏杆菌本身结构块定的。然而如将荚膜抗原与某蛋白载体结合后转变成TD抗原,即可诱导机体产生IgG和回忆反应,这样免疫期可望能延长。目前研制的多种禽霍乱弱毒苗免疫期较短,本试验人工模拟强毒感染康复鸡的免疫期亦较短,从试验结果看出,由于禽霍乱菌免疫主要产生IgM,很少产生IgG,而IgM比IgG消失快的特点及无回忆反应的特点,初步认为是禽霍乱菌免疫期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