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宪政实践表明,如何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笔者针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关系不顺”、“立法失范”、“监督不力”等功能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略论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过程,是民事诉讼主体在诉讼中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它反映了民事诉讼的本质和目的,对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民事诉讼救济制度的改革,民事诉讼的完善已提上日程,而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建是其完善的首冲之地。 一、重建原因 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重建的原因至少有三;一是现代民事诉讼共同价值观念的趋向;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上的要求;三是民事诉讼作为一种私权的保护方式,对弱者救济和对公众的亲和的要求。 民事诉讼作为解决民事冲突…  相似文献   
3.
宪法泛政治化的逻辑归谬与历史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创立的“政治问题不审查”之宪法惯例及与美国宪法传统相契合的政治观,将对宪法正当性的逻辑判断转读为对于主体的道德依赖,其生成的逻辑结构未免带有强迫性,导致宪法的泛政治化。近代旧中国立宪的逻辑怪圈亦然:宪法“移植”使得“应然宪法”性状无法获得“实然宪法”有效地证明,则悖论产生;“自上而下”的立宪路径和权力本位,使得宪法缺少正当性基础;明显的“工具性”特征,造成“政治”与“宪法”的“目标冲突”,形成“体”和“用”的二律背反。事实就是:宪法的泛政治化是一个世界现象,防止宪法泛政治化,宪法司法化具有价值上的合理性,但以司法化为导向的中国宪政目标之实现尚需经历一个长期的准备阶段,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悲观主义和冒进主义。  相似文献   
4.
宪法惯例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惯例根植于特定的语境、国情和相应的体制土壤之中。作为一种默示的宪法规则,宪法惯例应当与一国的宪法精神、制宪宗旨和宪法原则相契合,同时亦应具有确定的规范性和拘束力。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必要的制度性措施是确保宪法惯例合宪性的关键。现阶段,为了促使宪法惯例在引导我国立宪、修宪、宪法解释、实施方面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有必要探索某些反映宪法自身运行规律的程序性惯例,使其践行于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生活,无疑是当下中国宪法制度变革的理性之道。  相似文献   
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与法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剧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空前膨胀。当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供给缺失,利益表达受阻的时候,各类群体性事件则接踵而至。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需要公共理性的主导,需要法治思维之矫正。通过法律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根本。在我国,应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基本法。为此,必须着力完善我国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实际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劳动用工方式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个引人瞩目的事实就是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普遍推行。我国尚未出台单行的《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适用的主要法律依据就是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二章所规定的内容。此外,还包括劳动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7.
张义清 《法学杂志》2012,33(7):114-119
监督法的立法体系应当以宪法为依据,以单行的《监督法》为核心。相关的配套规范亦应当协调一致。然而,我国《监督法》施行五年多以来的实际情况表明,由于该法文本自身的粗糙、相关规定的模糊、配套规范的无序,该立法体系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必须逐步地修正《监督法》的文本规定,不断地完善相关立法,适度地加快地方配套立法的步伐,及时地开展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建立和健全规范性文件"合宪性"与"合法性"审查的程序机制,以此促进我国监督法立法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在湘潭大学法学院团校开学典礼上,张义清教授发表讲话。以下为文字实录。)跟大家现在一样,本人也是若干年之前在这片黄土高坡度过了自己四年的大学时光,其后到外面工作、学习多年,才"归队"服务的,算是你们的老学长了!刚才看了同学们的PPT演示,的确感触良多。可以这么说吧,你们目前的学习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跟20年前我们那个时候比起来,的确要优越得多,同学们也因此要幸福得多!幸福已经写在同学们的脸上了!刚才也强烈地感受到,跟吾辈大学时代比起来,如今90后的大学生活更加显得青春焕发,活力四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特别愿意看到的!应该承认,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万事万物都在进化。然而,理想照进现实,我们仍然要说,在当下  相似文献   
9.
宪政程序价值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义清 《河北法学》2002,20(2):140-142
宪政程序在现代法价值体系中的定位 ,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侧重于从宪政程序的价值内涵、构造、现实意义等方面作分析探索 ,阐述了实现宪政程序价值是现代中国宪政改良的必然契口。  相似文献   
10.
宪政价值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国家,文明的政治可转读为宪政。其涵义为:宪法是政治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运动形态。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逻辑起点。在价值上,宪政表现为两个维度。即包含民主、自由、正义、秩序、人性化等因素在内的“目的性价值”和包含权威、责任、规范、程序、稳定性、适应性等在内的“工具性价值”。其价值理性即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这两种价值的整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