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法律   37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过错是民事责任之唯一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中,过错实际上吸收了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从实质上说,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只有一项,即行为人过错。民事行为的归责原则本质上只有一条:过错责任原则,既适用侵权,也适用违约。任何无过错违法、无过错侵权、无过错发生责任的规定,都违背民法的基本逻辑和法理。  相似文献   
2.
人身权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权管见●李锡鹤人身权是相对于财产权的权利。作为法律确认的一种行为可能性,人身权和财产权一样,是随着法律的产生就产生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人身权对于权利主体的重要意义。但人身权作为一个法学范畴,却是近代以后才逐渐成形的,比财产权整整晚了两千年。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3.
论作为主体资格的人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锡鹤 《思想战线》2005,31(3):10-19
现代社会科学理论有三个基本范畴:人格、人性、人权。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是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的前提。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经常使用这三个范畴,但只是孤立地使用,并不探讨三者的联系,而不探讨三者的联系,实际上很难真正理解它们。在这三个范畴中,人格概念处在基本的地位。汉语中的“人格”是一个多义词,其中的“主体资格”,是人格的基本词义。探讨作为主体资格的人格概念,是理解人性、人权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论保护死者人身遗存的法理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去世以后,其财产成为遗产,其人身亦成为一种遗存。对于遗产,继承法作了规定。对于人身遗存,法律尚少规定,基本上是一个法律空白,由此引起了死者是否享有权利和其他一些涉及基本法理的争论。本文对人身遗存的内容、性质及保护根据作了探讨,并提出了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说认为,物是一种可“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占有是“对于物的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这实际上是对物和占有的循环定义。物是可占有的财产;占有是对对象物理属性的具有外观表现形式的全面控制行为。在此认识基础上,对通说关于物和占有的若干观点作了商榷,得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论民事客体     
论民事客体李锡鹤民事主体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载体。民事主体的存在,意味着存在民事客体。然而,法学界提出了民事主体的范畴,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民事客体的探讨却显得十分薄弱。这不是由于没有必要——至少,由于主客体的依存关系,不弄清楚民事客体的概念,民...  相似文献   
7.
民事共同行为是民事关系同一方复数主体之效力及于全部事实后果,但均不足以导致全部法律后果的同向行为。比较多数人损害同一主体的财产和人身的各类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多数人之债除学界承认的按份关系、连带关系、共同之债关系、不真正连带关系、补充责任关系外,还包括不完全连带关系和不真正按份关系;且补充责任关系又有一般补充责任关系和特殊补充责任关系之分。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出多数人责任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对可支配稀缺资源归属关系和归属程序的规定。财产是可交换之可支配稀缺资源。民法之物是法律社会之可占有财产,只有两项要件:(1)财产;(2)可占有。必须区分民法之物与汉语之物。汉语之物是多义词,民法之物只是汉语之物词义之一。民法之物是可支配稀缺资源逻辑体系中的重要结点,只有在可支配稀缺资源的逻辑体系中,才能正确表述民法之物的位置。界定民法之物,首先必须构建可支配稀缺资源的逻辑体系。由于民法之物概念重要,民法之物的要件尚不明确,而提出物格范畴,则走上了歧路。  相似文献   
9.
通说认为:关于要约生效,大陆法采到达主义;英美法采发信主义,但后来规定例外;《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通则》调和了两者的观点,我国《合同法》采《公约》和《通则》的做法。本文指出:英美法中,承诺生效采发信主义;要约经承诺生效,采对价主义,自规定例外后,实质上已采到达主义。在要约生效问题上,两大法系表面上需“调和”,实质上无需“调和”。《公约》和《通则》文义上采对价主义加例外,实质上采到达主义。而我国《合同法》第16、17条采到达主义,第14、18、19条采对价主义加例外,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科学知识面前,法轮功的那套所谓“法理”是不值一驳的。值得思考的是,如此荒谬的说教,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信徒,甚至包括教了几十年唯物论的哲学教授?各媒体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很多原因。但如果从法学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有一个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中国人缺少主体意识,而这一原因应该是主要原因。人有意识,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个体只有通过表示意志,才能证明自己有意识。作为法学中的主体资格的人格,其实是自然人表示意志的资格。享有和他人平等的人格,就是可以和他人平等地表示意志,拒绝服从他人的意志。所谓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