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环境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准则。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突出的特征应是各国公认和接受的法律原则,体现着国际环境法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应然性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有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国家环境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这些原则在实际法律生活中,可提供订立国际环境保护的具体规则时的交涉框架,成为司法机关解释具体规则时的指针,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对实现国际环境法目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塞缪尔·亨廷顿将导致国家间冲突的根本原因界定为由“文明冲突”造成的“文明断层线”,这种论断既是“西方中心主义”价值作用的结果,也隐含对西方文明优势的宣扬。当前,文明观在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特别是人权理念塑造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文明差异所产生的人权理念冲突则是当前国际社会实现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事实上,文明差异虽客观存在,但并不必然导致文明间的冲突。中国以新发展理念涵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当代中国人权观,充分体现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的人权理念,将有效地缓解甚至消弭人权文明领域的价值冲突。其中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进程中所提炼出的包容性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有助于解读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为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PM2.5对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已成全球性环境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形成了削减PM2.5的法律机制。该机制以准据法、标准法、实施法、相关法、地方法组成的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命令统制型环境行政管理为主要构成,以司法的频繁介入为纠偏和保障,以判例法与制定法的相互配合为回应,形成了"命令统制为主、经济刺激为辅、司法纠偏为补"的多元削减模式,彰显出合目的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征。因实行广泛而严格的规制方法和技术性手法,在联邦制定法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该机制过于重视效率而损害公平,过于重视市场方法而出现环境非正义事态,司法介入往往受政党掣肘而陷入法律工具主义漩涡,为各国的PM2.5法律应对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on November 8, 2022,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held a seminar in Beijing on “Deeply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Adhering to the Chinese Path of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Padma Choling, vice chairpers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esident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ddressed the event. The participating experts and scholars focused on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