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8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裕禄有3个儿子和3个女儿,焦跃进是焦裕禄的第五个孩子,因为出生那年正赶上大跃进,父亲就为他取名为跃进。1976年,焦跃进高中毕业后在本县的义封乡务农,3年后按政策回城,到团县委当组织部长,1983年下到县里的一个比较贫困的乡当上了乡长。接下来上县委党校学习两年,1986年又到一个叫做坝头的乡里当了党委书记。应该说土生土长的焦跃进在基层农村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7):87-87
在我的学生时代,师生关系的亲疏好恶,与狂飙突起的政治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的教师节与以往几届鲜花掌声载歌载舞的盛况略有不同,报纸与新媒体多了一些体制与改革方面的检讨,暴露了些许不正之风。正视现实,检讨失误,这是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的纲常秩序中,老师的地位很高,超过父母兄弟,仅次于国君。老师对学生也亲如己出,悉心栽...  相似文献   
3.
门神、灶君是最早的年画形式,滥觞于远古,定型于汉。到了宋代,人像开始出现在年画中,中国版画艺术完成了从佛像到人像的一大转折。从此,英雄与美女作为中国民众的“形象代言人”,生动地表达了中国老百姓的愿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87-87
一度,上海男人是外地人群起而嘲笑的对象,像《渴望》之类的电视剧就不由分说地将窝窝囊囊的男角色派给上海人,央视春晚里偶尔出现的"上海元素",也是引观众开怀狂笑的上海小男人,形象委琐,斤斤计较,普通话口音很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外地美眉倒希望嫁给上海男人。理由很简单:上海男人怕老婆、疼老婆,当家理财一把好手,个别精品...  相似文献   
5.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15):44-47
濒危的刀鱼可以吃,可以卖出天价,但能整出这个活色生香、柔肠百结的大场面吗?希望中国富豪跑步跟进。犟头倔脑的刀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吃,绝对是个大问题。过去焦点在温饱,今天的差别在吃好吃差,还涉及与谁一起吃,在哪里吃,吃什么最风光最邪门。于是,一年四季风物自然演绎成一档节目,比如河豚鱼、刀鱼、大闸蟹等。这类风物被运作...  相似文献   
6.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11):80-80
在我读中学那会,正是社会上非常混乱的年代,读书既不能做官,不能成名成家,也不能摆脱毕业后去农村修地球的命运,于是谁也没有心思读书,不少问题学生就在社会上混。  相似文献   
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7):90-90
周云蓬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如此,从体内蹦出来的文字才带着体温与血渍,坚挺着作为人的尊严,也弥漫着可亲可爱的人间烟火气。一年前在报上看到一张照片,仰视的角度,一个披头散发的男人,戴墨镜,一件宽大的条纹衫里面鼓动着大块肌肉,还拄一根木棍,义无反顾地走着,镜片后的两道目光似乎穿透镜片打量前路。这是一个盲人歌手,他叫周云蓬...  相似文献   
8.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56-57
两馆的落成开放,无疑将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成为上海市民分享中外艺术家创作成果、提升文化素质的大课堂。大师们终于有了长期陈列的专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浦江两岸留下了大笔遗产,其中分量最重也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场馆,它们的开发利用,在房地产调控的形势下令外界猜测颇多,其实上海市政府早有预案。世博会结束不久,关于中  相似文献   
9.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2):50-54
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以来,上海市长宁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意愿,遵循民主、法治原则,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为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提及长宁,上海市民心里便会涌起一种亲切感。作为上海西部的中心城区,那里有上海动物园、西郊宾馆、虹桥机场、古北新城、...  相似文献   
10.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5,(40):109-109
一只38元的大虾,瞬间击溃了青岛的美好形象。八大关、天主堂、栈桥、水族馆、海滨浴场、啤酒、崂山泉水,还有与德国有关的种种传说……在一只大虾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青岛人民叫冤,我也想不通。第一次去青岛是在遥远的1981年,那时的青岛有着北方城市的一贯表情,冷峻而沉默,路面七高八低,骑白行车非常艰难,两边的砖房墙体很酲,更厚的是屋顶上的灰尘,夏日的阳光也不能让它们提起精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