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政治理论   10篇
  2013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容 《政府法制》2013,(35):38-38
1946年1月,我被调到地处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外事组工作。在我们搬到翠明庄的时候,李克农是代表团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  相似文献   
2.
沈容 《瞭望》1995,(35)
叶剑英是我们的首席代表.他住在南池子拐角处一所红色的大院里.这房子过去大概是什么王府.我和李普有时去看望叶剑英.李普是记者,哪里都要去了解些情况,我也跟去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大概也是那里的常客,我们曾在那里遇到过她,还在一起照过相.叶剑英和李克农的个性正好相反,李克农总是睁着一双警惕的眼睛,不苟言笑,好像随时准备应付发生不测事件.叶剑英工作时认真严肃,工作之余喜欢说说笑笑,甚至和我们开开玩笑.他会休息,会玩.有时带我们去北海公园玩,租几只游艇,让大家玩个够.  相似文献   
3.
滇南归来     
李普  沈容 《瞭望》1984,(16)
四、一项大政策我们从元江出发,翻过哀牢山到墨江,又翻过无量山到普洱,然后再在无量山中盘旋上下,才到了思茅。这一段二百九十公里,走了大半天。走了这段路,我们才算真正领略了一些云南省地高山多那种非凡的气势。总的说,云南的地势是  相似文献   
4.
李普  沈容 《瞭望》1986,(45)
在哀悼刘伯承元帅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老红军肖克将军,请他谈谈刘帅。我们久仰他文武双全,读过他论述刘帅的文章,对他的见解很钦佩。 他今年七十八岁,腰杆笔挺,语言简练,没有老态。特别令我们吃惊的是他的记忆力,某年某月、张三李四,他记得一清二楚。 他说,他第一次看到刘帅的名字是从南昌城的墙上。南昌起义后的第二天,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出了一张布告。布告的署名中,第一名就是刘伯承,接  相似文献   
5.
滇南归来     
李普  沈容 《瞭望》1984,(13)
一、途经郑和故乡今年年初,我们到滇南跑了一趟,汽车行程三千公里。没有预定的题目,只想尽可能看看这个边远省份在全国改革、振兴年代里的面貌。沿途所见所闻,果然大开脑筋,使我们很高兴,自然也引起了一些感想。这里先总括说一句:虽属走马看花,却确实不虚此行。乘汽车在云贵高原旅行,就是在连绵不断的大山中盘旋上下。我们都已年逾花甲,所以第一天有意走得少一些,以便逐步适应。云南刚下了一场几百年来有的大雪,也要等道路干了才好走。  相似文献   
6.
滇南归来     
李普  沈容 《瞭望》1984,(19)
五、从“粮食书记”到“商品书记”这次采访,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记者生活的乐趣。每天都有新事物迎面而来。我们好似天天都在读一本活的书——一本人们正在写着的引人的书。此行越到后来,我们越发感觉到和前几年大不相同。沿途的地委、州委和县委的领导同志们都和我们谈商品,谈流通,谈他们那里的拳头产品,谈怎样把他们的产品变成商品,怎样把他们的自然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闻题,诸如交通、能源、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等。总而言之,现在人们已经不那么谈来谈去离不开口粮和粮食生产了,现在人们开始谈论的已经不是温饱问题,而是  相似文献   
7.
河南伊川县民间中医刘合心十多年来治好了许多人的癌症。 我认识刘大夫是由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彦修介绍的。曾彦修同志有一次到我家来,带来了一本一九八一年他为刘大夫整理的病案。里面收集的是这位大夫治好的癌症病人及其他疑难杂症患者的十几个病例,都是根据医院诊断和复查的原始记录整理的。 北京民办的燕山肿瘤医院院长倪弄畔给我看了一份一九八四年二月伊川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县卫生局对刘大夫两兄弟治癌作的一次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说,他们调查了二十七例各种肿瘤病人。这二十七例都有县以上医院拍片、拉网确诊为癌症的资料。年龄最大的七十二岁,最小的三十二岁,其中食道癌十八人,胃癌四人,肠癌三人,肺癌一人,舌癌一人。 这些病人,绝大多数是中晚期病人。其中有术后复发的,也有没动手术的。治愈时间最长的半年,最短的仅五十二天。 曾彦修同志给我讲了一段故事。他在一九七九年得了膨胀  相似文献   
8.
沈容 《瞭望》1985,(16)
这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回忆她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见到刘伯承同志的文章。当时正值国共和谈破裂,内战全面爆发之际,刘伯承同志正指挥着千军万马迎击进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敌军。这篇文章记述了那次难忘的会见。  相似文献   
9.
沈容 《瞭望》1995,(33)
在执行部我们住翠明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住在这里.那时的翠明庄还保留了日本建筑的风格,房门是向两边推拉的.早上有交通车送我们去协和医院,中午回来吃饭.这里除固定的工作人员外,还有南来北往借执行部的飞机调动工作的干部.李克农是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大家叫他管家婆.李克农长得很魁梧,神态严肃,自有一股  相似文献   
10.
沈容 《瞭望》1995,(31)
(一)美国军用飞机 每次乘飞机,我常常会想到第一次乘飞机的经历。那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乘过飞机,而确实因为那是一次很特殊的飞行。那是在1946年初,从重庆飞往北平。 我是从当时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调往刚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而由重庆飞往北平的。日本投降后,由美国出面调处,进行了国共和谈。我由重庆新华日报调往外事组翻译有马歇尔参与的会谈纪要。会谈的结果是发布了一月十三号的停战令,并在北平成立执行部,负责调处停战事宜。执行部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人员组成。我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