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于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于从其他民族借用一些观念和物质。不同语言对外来语词的吸收主要发生在语言接触、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本文依据爱德华.赛义德关于理论旅行的创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语词之一的"fans"在汉语语境的接受与消化进行历时描述,分析fans在不同时期的汉语翻译,力图揭示典型外来大众娱乐文化语词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文章分析指出,"fans"一词从英语语境来到汉语语境,在发音、意义、用法等方面一直在与接受语文化相调适,"粉丝"一词的语义转换与流行,不仅体现当下人们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需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异质文化接受从完全陌生的比附释义阶段向体认他者之"异"的宏观过程。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人们已意识到翻译并不是“单纯”的语符转换 ,翻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跟很多人的政治意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主要分析个人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识形态 (包括诗学 )、民族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对翻译材料选择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 ,只是在某一情况下 ,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会居于主导地位。理解了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的影响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文本、某些作家作品会进入异语文化系统 ,为什么某些并不“忠实”的译本可以流传。  相似文献   
3.
文明、文化的发展在于物相杂,在于文化间的跨越、转化,人类的文明便形成于旅行之中.文化批判学者、旅行理论家认为旅行是一种"在途中"的状态,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旅行彰显着主体间的"凝视",是主体间关于生存的对话.赛义德从宏观角度阐述理论从一国到另一国的徙移和影响因素,钱钟书从微观层面分析文本从一国到另一国跨越的距离和不可避免的损伤,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借鉴了文化旅行理论的成果,为新世纪的翻译学研究拓展了新维度.  相似文献   
4.
辛红娟 《求索》2007,(12):178-180
《道德经》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形成了瑰丽的中国老学景观。本文从《道德经》文本的文学性、言说方式的超常性和文本的审美性等诗学角度切入,分析指出,《道德经》用语凝练、言近旨远的语体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文学史上的奇葩和意义汲舀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