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4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网络时政论坛的出现和繁荣使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公共领域已经建立起来,但笔者认为,由于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特定性,这一概念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人的特性以及网络论坛自身的缺陷,网络时政论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甚至很难称之为中国公共领域到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2005年的上半年,中国报业市场迅速由热转冷,先是都市类媒体在房地产等行业疲软的情况下后继乏力,然后是财经类媒体的"雷声大雨点小",接着便是"体育报纸的集体寒冬"。一时间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的挑战下悲观情绪开始蔓延。但是,在这样的关头《环球时报》却"逆市而上",决定在2006年改为日报。为什么在这样的报业低谷期,《环球时报》又如此勇气?读者是坚强的后盾。此文试图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环球时报》报道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策略和方式探寻《环球时报》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沟通和传播手段不断丰富的当今社会,谁能够掌握传播信息的速度,谁就能够获得好的效益,于是直播机制便应运而生,这为主持人提供了与受众直接交流的机会,形成了直播类主持人节目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同时又对节目的核心和形象代表者——直播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里压力普遍加大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情感类广播节目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且一档成功的情感节目在受众群中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笔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期间,就情感类直播节目主持人应有的素质进行了观察,此文从工作和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等方面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看电视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收视培养,现代社会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对新闻信息的获知,他们还希望通过报道获知新闻背后的故事。调查性新闻报道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这种需求。那么,为什么调查性节目如此受观众喜欢呢?本文主要是以《新闻调查》为例,看它如何将一个个故事讲述的既条理清晰又扣人心弦,最终抓住观众的眼球以保持高稳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