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印度民族精神的内容和特质 印度的民族精神是指印度各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共性和主导意义的维系各民族存在和推动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严庆  李彬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52-158
在实现民族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关系原理,贵州省实施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表明,这一活动是一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3.
4.
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空前活跃,其中的民族因素复杂而敏感,难以把握。民族因素往往虚借民族群体的名义影响社会关系的发展,并容易将民族因素引升为民族问题。基于民族因素认知模糊的敏感、焦虑心态已成为制约当前社会关系健康发展的症结性问题。从理论上厘清相关概念,在现实中客观、理性地认知和对待民族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严庆  刘琳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96-103
数字竞争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字技术的进步,进而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族裔政治作为政治领域的一部分,也深受数字竞争的影响,体现在族性动员、族际关系以及民族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数字竞争对族裔政治的影响本质上是工具性的,一方面,它能够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造成种族歧视、民族冲突,阻碍民族政治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能够为政府所用,成为消抑族性动员的重要手段,促进相互包容.而其走向究竟如何进行,主要取决于治理者如何实施规制.  相似文献   
6.
严庆  王跃 《探索》2022,(5):79-95+2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7.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旨在实现教育成效"深"及内心,"化"为自觉,要求学术界的理论供给与实践中的深化推进共同发力。沁入模式讲求教育从"心"着力,其学理借鉴可来自"人本德育"和"价值澄清"的教育理念。嵌入式居住格局与社会环境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空间结构,沁入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使团结进步理念转化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共同的愿景与目标引生共同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我国14亿多人口的整体迈进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高标准统筹设计,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业”,需要各种力量、各族人民、各种社会主体的“大凝聚”。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