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维度。领导改革开放的党自身也是改革开放的,表现在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拓展政党的包容性、保持政党的稳定性、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推动政党治理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政党文明发展,促进了执政能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公民社会兴起以及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民主社会化日益发展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治党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积极优化政党组织的适应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性,成为新形势我们党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以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日本自民党、中国国民党为代表的五大政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传统的治党方略陷入困境,导致大党危机.中国共产党应该总结吸取大党兴衰的经验教训,更新治党治国理念,探索现代大党有效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4.
政党规模扩大与党力退减: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透视、比较印度国大党、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中国国民党几个大党的兴衰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这些政党的组织规模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持续性的扩大态势,而且——即便是这些政党诞生之初、组织规模尚不及未来鼎盛时期的壮大时,却因其奋斗目标明确、行动纲领进步、组织成员凝聚而保持一种强劲的发展势态,党力迅速地增长——这种党力主要表现为政党本身的组织力、战斗力和政党在国家社会中的动员力、影响力以及成为执政党后的执政能力、执政效力。然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专门部署和明确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亦相应表现为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拓展政党的包容性、保持政党的稳定性、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推动政党治理的互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传统政党治党模式之所以曾取得显著绩效,除了得益于其内在的以科层制结构为组织支撑、以实际效益为价值取向、以自上而下为运行向度等特点外,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较强的时用性价值,同时传统治党模式的成功,与其特殊的外部因素即外部因子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政党再造":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政党管理理念开始向现代政党治理理念转型,以实现政党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党再造",已成为维系政党自身可持续发展理性选择的必由之路.政党再造包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再造社会化政党;以争取人心为导向,再造竞争型政党;以组织革新为平台,再造效能型政党;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再造信息化政党;以信息社会为契机,再造学习型政党.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维度.领导改革开放的党自身也是改革开放的,表现在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在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拓展政党的包容性、保持政党的稳定性、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推动政党治理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政党文明发展,促进了执政能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大党"进行概念界定与特征概括的基础上,指出从"政党管理"到"政党治理"是新时期大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转型,"大党治理"应追求一种融开放性、有机性、动态性于一体的政党稳定观.  相似文献   
10.
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自20世纪后期相继沦为在野党后,又先后重新返还执政舞台。反观国大党与自民党近年来由沉而浮、由衰而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政党治理模式的演变趋势上,有如下一些共性:积极招收党员、注重调整竞选方略、积极实施政党改革、领袖组织责任感强等,对其他政党发展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