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特别指出"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强调"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对于上述重大论断中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表述,可以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3月30日,由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民族政治研究院、《思想战线》·文科学报编辑部举办的云南大学第四届"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高端论坛——"边疆治理与边疆发展、边境安全"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教授、民族政治研究院院长黄清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王朝国家疆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特点,充满了异质性。与此相适应,边疆不仅是文化性的,也是碎片化的。清季形成的“内中国”与“外中国”观念,正是此种疆域与边疆格局的现实写照。然而,在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国族构建推动了边疆整合,主权体制发展导致边疆领土化,制度重构促使边疆政治一体化。这些机制使得边疆形态发生了“民族国家化”的转变,体现民族国家性质和特点的因素日渐增多,进而逐步实现了从碎片化边疆到整体性边疆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孙保全 《探索》2022,(3):84-94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