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不同地域及不同生长环境下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DNA分子标定技术确定不同霍山石斛样本的属种,利用GS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霍山石斛样本内生真菌的种类。结果 供试的所有来源的霍山石斛样本均为Dendrobium huoshanense。从10个霍山石斛样本(编号LP1、LP2、LD1、LD2、LS1、LS2、HP1、HP2、JP1、JP2)中分别获得OTU数540、390、405、376、121、601、423、426、392、394个,通过分析每个OTU对应的物种分类信息,这些霍山石斛样本的内生真菌群落分布可归属至种水平,且分别包含内生真菌140、110、134、128、133、142、144、127、151、135种;样本LP1和LP2共有的OTU在物种水平上占84.22%,LD1和LD2共有的OTU在物种水平上占95.58%,LS1和LS2共有的OTU在物种水平上占94.52%,HP1和HP2共有的OTU在物种水平上占93.59%,JP1和JP2共有的OTU在物种水平上占94.05%。结论 不同地域及不同生长环境下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的内生真菌种类存在着差异性,相同地域及相同生长环境下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的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基本相同,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内生真菌的生长存在着地域专属性。  相似文献   
2.
张培良 《奋斗》2010,(9):27-28
<正>"高考一大关,中考一小关",考试几乎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过去如果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不过关,其他方面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学校面对这种压力,往往高喊素质教育,实际注意力也只能放到应试教育上。而宁安市则以学生初中阶段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进入高中的考评依据,使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的表现直接影响他在高中录取时的排名,从此,学校摆脱了升学率的枷锁,学生也摆脱了"一考定终身"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不同生长时期凤丹根皮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运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鉴定。结果 共得到内生真菌45株,分属于9属13种,其中枯萎期4属4种,分别为Fusarium Keratoplasticum、Myrotheeium prestonii、Septoriella phragmitis、Cosmospora cymosa,相对分离频率为40%。花期6属9种,分别为Fusarium acutatum、Fusarium circinatum、Fusarium fujikuroi、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arborescens、Climacocystis montana、Pyrenochaeta lycopersici、Penicillium crustosum、Rhexocercosporidium panacis,相对分离频率为60%。结论 凤丹根皮中内生真菌组成丰富,且在不同生长时期其种类组成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亳芍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旨在丰富其内生真菌资源种类。方法 利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进行亳芍内生真菌的分离、尖端菌丝挑取法进行纯化,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从亳芍中分离出24株内生真菌,初步鉴定为9属13种,分别为Fusarium,Talaromyces,Dactylonectria,Myxocephala,Llyonectria,Penicillium,Alternaria,Rhexocercosporidium,Lopadostoma。主要为镰刀属(占33%)。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亳芍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呈多样性分布,丰富了芍药内生真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来源于凤丹皮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Fusarium acutatum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开放ODS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eosartorin(1),cyclonerodiol(2),enniatin H(3),(3R,6R)-4-甲基-6-(1-甲基乙基)-3-苯甲基全氢-1,4-噁嗪-2,5-二酮(4),赤霉菌吡喃酮D(5),赤霉菌吡喃酮F(6),麦角甾醇(7),过氧化麦角甾(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7E,9E)-6,11-dioxononadeca-7,9-dienoic acid(10),5-羟甲基-2-呋喃甲醛(11),α-D-吡喃葡萄糖基-(1→1′)-3′-氨基-3′-去氧-β-D-吡喃葡萄糖苷(12),α-D-alloypyranose(13),豆甾醇(14),β-谷甾醇(15)。结论 化合物1~15为首次从该内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