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的《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这套多卷本的全集除附录外共收入李大钊著述615篇,约150余万字。如果加上本全集没有收入的而1999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已收入的李大钊的著述,  相似文献   
2.
3.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的树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共产党是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旧的生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较早地担负起了这项任务,但它由于自身的弱点无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项任务就不能不客观上落在了新兴的具有彻底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另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把中国工人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构成了产生自己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两方面在客观上的结合,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具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2003年第10期<党史研究资料>发表马连儒的<陈独秀在制定党的政治纲领过程中的贡献>,引起丁卫平的注意,并于2005年第3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低纲领若干问题的探讨--兼与马连儒先生商榷>,对马连儒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2007年<中共党史研究>第4期上,马连儒又发表了<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党的二大--与丁卫平商榷>,作为对丁卫平的回应.他们二位是否还会继续争论不知道,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别的学者参加进来.不过,我的老朋友马连儒做学问很认真,如果丁卫平再写文章讨论,肯定他还会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并不想参加他们的争论,只是说点由此而引起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1954年初,我在北京大学进修时,认识了一起读哲学研究生的同学华海峰.从北大回师大以后,因不再研究哲学而重新研究中共历史,故研究生班同学之间来往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兼管该校职称工作,而海峰在那里教哲学,这样又恢复了联系.近些年来,我们接触多了些,他断断续续地给我讲到他的家庭的革命事迹,并拿来一些零散材料.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在写自己经过的生活、政治、学术等方面的事情,发现这件工作很不容易.由于懒,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很多事情想不起来,即使想起来的事也说不清楚.凭记忆,写出来的东西很难准确无误.当然,人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这方面我的能力比较弱,但就是记忆强的人,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记准.  相似文献   
8.
1953年2月,我从北师大历史系调出到马列教研室当资料员.此后的一年里,我读了许多杂志,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对<新潮>形成一种看法,认为五四运动前的<新潮>比较好,在反封建专制主义方面有贡献,五四运动后的<新潮>就差劲了,宣传资产阶级学说,不拥护十月革命,不关心现实斗争,总之是向右转了.形成这种看法,大概也与<新潮>社主要创始人罗家伦、傅斯年后来的政治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9.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一段话,专讲统筹兼顾的方针.他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包括把国民党留下来的军政人员都包下来,连跑到台湾的也可以回来.对反革命分子,凡是不杀的,都加以改造,给生活出路.民主党派保留下来,长期共存,对它的成员给予安排.总之,全国六亿人口,我们统统管着.比如,统购统销,一切城市人口和农村里头的缺粮户,我们都管.又比如城市青年,或者进学校,或者到农村去,或者到工厂去,或者到边疆去,总要有个安排.对那些全家没有人就业的,还要救济,总以不饿死人为原则.  相似文献   
10.
蒋伯英同志并编辑部全体同志: 你们好!先要感谢你们每期寄来的刊物,这对我有很大帮助。 看了第二期有关为提高刊物质量而召开的座谈会的报告材料,觉得立意很好,对办刊很有好处。报告中提到的许多人我都很熟悉,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学生,他们的意见很好,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如他们说到贵刊用稿公正,我也有同感。不少作者是青年研究者,并无大名气,但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