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潘江业  李燕 《求实》2003,46(Z1):138-139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首先必须确定对生产力进行观察分析的立足点和视角。由于研究主体的立足点和视角差异,对生产力客体的理解及其动态划分标准的把握就会相去甚远,对现实生产力的指导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常常被定义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这种定义所内含的观察生产力的立足点,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对生产力的观察视角是“见物不见人”,把生产力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物的积累、财富的堆砌。这种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经济思想史中的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古典经济学的各种学说。以往对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划分,也基本上是以这样立足点和视角来进行的。 在这样的生产力观指导下,人类全力地征服和改造自然,千方百计地聚敛财富,创造出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技术和装备。但是,当人类生产力发展经过相当长的农业文明之后,近现代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空前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利润的无限贪婪,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发展这三方面的基本矛盾出现了激烈的冲突。人类的生产活动在提供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正在给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