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依托长江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其显著的发展优势与重要的战略地位,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业界以及政府部门都纷纷加强了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进入应对全球化挑战,经济增长由求速度向求高质量转变的新时代,在学界、业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同时,中央政府更是加强了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规划  相似文献   
2.
党国英  王桂新 《小康》2008,(3):32-33
没有一个群体的回家之路像农民工如此艰难和漫长。 年复一年的春运难,是这一景况的集中记录和写照,而在遭遇今年冰雪灾害的背景之下,这一难题显得愈发沉重。 这使得我们无法回避其后长期存在并有待深入解决的一系列深层社会问题——城乡分割、贫富悬殊,就业艰难、分配不公、特殊的户籍管理制度…… 就此,《小康》记者专访了长期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王桂新 《党政论坛》2008,(16):28-28
中国养老模式变迁:从单一走向多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明显差距。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厉的人口出生控制政策,以致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地迎来少子高龄化。  相似文献   
4.
思想病症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首先,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其次,内耗严重,排斥竞争。这种情况在一些党政机关表现得颇为明  相似文献   
5.
王桂新 《学习月刊》2009,(23):19-20
人口老龄化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关于人口老龄化.可以从宏观的“人口”和微观的“个人”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宏观的“人口”角度来看.老龄化就是老年(一般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微观的“个人”角度来看.老龄化就是一个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个人的长寿化过程。直接导致宏观角度“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动因.一是少子化.即低生育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儿童早期照顾领域存在照顾责任公私分担失衡、照顾资源分布不均、照顾劳动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不合理等现象,亟待公共政策干预。立足我国现实,以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作为伦理基础,可提出儿童早期照顾政策的伦理依据,即以保障儿童与母亲权利为核心原则,以保障父母工作-家庭平衡、祖辈老年权益为辅助原则。在政策分析中,首先基于政策网络模型,阐述政策行动者的网络定位及他们在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厘清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与权力交换机制;然后利用图尔敏结构模型,提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政策方案,并最终形成旨在保障儿童和照顾者权利、促进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我国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王桂新 《人民论坛》2010,(11):16-18
大城市与"大城市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些所谓的大城市病,只是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律,从区域和城市角度,高瞻远瞩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察觉危机有哪些重要特征?构成结构的复杂性。这些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乃至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无察觉危机,在其真正爆发之前,常常因其不易察觉而被忽视。各种不同因素常常交织在一  相似文献   
9.
王桂新 《人民论坛》2012,(20):14-15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使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而率先实现,成为最早发生和完成人口转变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人口转变提供了新的经验。但与此同时,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口转变,也加速了我国少子老龄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未富先老"等诸多人口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需要健康的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成为大国强国,也同样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不管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有多特殊、多复杂,一定要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