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谋求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涉及发展的"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中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反映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以人为本是其基本价值理念,揭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尺度。  相似文献   
2.
英雄人物是理想的道德人格、品性操守的形象表达,是价值观念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段时间以来,英雄人物面临着被消费、质疑甚至诋毁的困境,造成了英雄形象和英雄价值的虚无化。这种虚无化背后有着利己主义伦理观的推动和支持。英雄价值的消解会给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中国梦等国家战略带来诸多现实挑战。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直面消解,捍卫英雄,在人民史观和集体主义的指导下,进一步厘清英雄价值观的主题、内涵,提升英雄价值的宣传策略和叙事技巧,形塑新时代的英雄人物、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考察政治与自然的关系时,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自然正当就是城邦生活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的基础在于,他认为人按照其自然本性是政治动物,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人生而是政治动物"。人作为政治动物就意味着,人类有义务根据自然正当来实现善的城邦,这种善是自然正当理论的最终使命。  相似文献   
4.
刘宗周《人谱》归纳了人的六种"过(恶)",即"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并设计了"改过"工夫步骤,即:针对妄惑微过,则"静坐读书",于闲居之地,明人禽之别、敬肆之分,体悟"本心"之"明";针对七情隐过,则"知几葆任",惩欲窒忿,当下廓清;针对九容显过,则"变化气质",以气质定威仪,由知礼而显性;针对五伦大过,则"随事体当",践履敦笃,常怀黾黾战兢之心,以尽伦常天道;针对百行丛过,则"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由尽吾之心而尽人尽物;针对成过之恶,则"克念始终",时时自讼反省,时时迁善改过,迷而后复,成圣成贤。《人谱》的改过六法表明,无论个体之人犯怎样的"过(恶)",其"本心"始终净洁澄明,迁善改过工夫本质是证"心"工夫。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带来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创新网络治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是网络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北京市首次推行的微博实名制正是当前网络治理的一个重要尝试。实名制作为政府网络治理的一项公共行为,必须正视自身的道德正当性基础问题,从结果论和权利论两重纬度自证其合理性。通过公共空间的理性谈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问题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法治保护个体各项合法权利,优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努斯鲍姆认为,当代社会中某些僵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功利主义仅仅从事实与理性的角度试图构建起正义的大厦。在这种理论中,人以普遍性的理性选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难免沦为物,成为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她由此提出诗性正义的思想,认为借助文学想象和情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性,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诗性正义的思想既深化了人们对正义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反思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隐匿与自利是网络生活的两大内在机制,也是网络伦理建构的两大前提。基于隐匿与自利所带来的平等、互利和自由特征,网络伦理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内生性的伦理建构方式,即一种基于博弈的契约论模式。契约论式的网络伦理建构需要一种长期的循环博弈,而网络实名制能够提供这种可能性。但在网络伦理建构中,网络实名制自身面临着权利和功利两重挑战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