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吉忠 《唯实》2004,2(8):17-20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制度建设,认为任何制度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合理的变迁和演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制度变迁与演进的思想.其中包括对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的分析,对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条件的认识,对制度演进的规律性的探索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心圆制度安排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以人民和民族利益为半径,谋求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人民至上与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同心圆制度安排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充分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和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邹吉忠 《唯实》2002,4(4):16-20
邓小平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他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制度建设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他看来,生产力的现代发展,极大地凸显了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与制度建设内在地关联起来。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邓小平比新制度经济学家更清晰、更准确地看到,制度创新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度建设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经过百多年社会转型而终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候,西方出现了否定和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对中国现代化构成三方面的挑战.根据中国的实际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应当选择现代性,继续推进现代化;同时又要充分估计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6.
邹吉忠 《唯实》2004,(9):17-20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制度建设,认为任何制度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合理的变迁和演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制度变迁与演进的思想.其中包括:对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的分析,对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条件的认识,对制度演进的规律性的探索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邹吉忠 《唯实》2003,3(5):15-18
当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概论式和专论式两种典型模式 ,前者存在难以深入的缺陷 ,后者存在割裂现实的不足 ,需要在方法论上进一步提出专题式综合研究的新模式。围绕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展开专题式研究 ,体现了学者关心、领导人关心、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识。坚持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 ,从“做法”入手解读“想法” ,是这一模式主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荣仕星教授新著《论领导者责任》(人民出版社,2004年)是我国领导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领导者责任问题的学术专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建设政治文明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者责任的专题性综合研究。对领导者责任的专题研究和理论思考虽不多见,但领导者责任的问题始终存在,而且受到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关注和关心。这构成了《论领导者责任》一书的问题意识,它体现了一个好的选题所必备的“三个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制度建设 ,认为任何制度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合理的变迁和演进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制度变迁与演进的思想。其中包括 :对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的分析 ,对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条件的认识 ,对制度演进的规律性的探索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制度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品格。邓小平制度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处处闪耀着实践精神和制度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创新意识,具有方法论性质,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