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首次完整准确地提出和表述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首要基本问题,二是从全新的视角设计构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框架.十五大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之所以能够从曲折转向顺利,从失败走向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党对其所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在指导思想和制度及文化层面的变革面临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下,党究竟应该领导什么性质的革命?怎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关键的基本问题的认识,突破了阶级和时代的历史局限,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新理解和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化社会变革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而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引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张国焘"南下"错误性质,表象是右倾分裂主义和逃跑主义,实质是"左"倾教条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雅伦 《党史博采》2006,2(12):54-55
改革的性质是改革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由本国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基于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特有的胆识、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方式与和平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由这一崭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由此改革性质决定的邓小平的改革观,毫无疑问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性质是改革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改革的性质是由本国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基于对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邓小平以理论家和政治家特有的胆识,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方式与和平手段,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由这一崭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性质,毫无疑问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由此改革性质决定的邓小平的改革观,毫无疑问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手段;二是正确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三是创新了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现实目标或价值取向;四是正确制订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总路线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革命”含义的新概括及其重要意义马雅伦说起革命的含义,最具权威性的概括莫过于列宁和毛泽东的论述。列宁说:"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  相似文献   
8.
1、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是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最新指导思想;2、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最具独创性和中国化的内容至少有八个方面;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4、贯穿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5、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最新指导思想,其名称应当冠之为"科学发展观"6、党的指导思想的名称,有抽象和具体之分与广义和狭义之别.  相似文献   
9.
七千人大会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农业政策也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邓小平明确提出"生产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好"这一基本思想观点,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在"前十年"萌芽的一个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党领导的强国富民建设实践,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建设时期是否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关键的基本问题,突破了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创立了与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化社会变革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把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强国建设实践和以温饱及总体小康高目标的富民建设实践引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