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冬虎 《前线》2017,(5):101-103
<正>构建以首都为中心、控御海内的水陆交通系统,既是实现国家政治意志、弥补地理区位劣势的先决条件,又是定都之后继续巩固城市政治地位的强大推动力。北京的城市变迁尤其是近千年来从北方军事重镇走向全国首都的历程表明,交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古代交通环境决定着北京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的选址,上升为国都之后的北京又因为自身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获得了国家力量保障之下的经济、军事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吕氏春秋·尊师》云:"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换言之,品德高尚的人探求学问,说明事物本原时必然要以老师的教导为准则阐述其间蕴含的真理,遵从老师的做法行事时一定要竭尽全力将前贤的思想发扬光大。我国源远流长的尊师重道传统,  相似文献   
3.
前门外原为荒凉之地,到明朝永乐年间,在这里建起一排“排廊房”招商居住,才逐步改变了荒凉面貌。至清初将汉族居民迁出内城之后,前门外的商业更加兴盛。明清六部等中央机构集中分布在内城的前门与天安门之间,为办事便利,许多商人、士人、官员选择在前门外居住。前门外的会馆为外省进京人员提供食宿,科举考试时更是集中了大批应试的举子。平时住在内城的人,也会来此消闲娱乐。从山西、陕西及江南至北京的古道汇聚于卢沟桥,由此经广安门入城,离内城最近的路径就是走前门大街。人口与物资的大量流动,促进了前门外的繁荣。帝王贵胄、官员士绅乃…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宣南,是当时北京乃至全国知识、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士人文化构成了宣南文化的主体,而存在于宣南的众多会馆,就是形成这一文化的摇篮和重要载体。今天的宣南会馆,折射着历史的沧桑变化。会馆也叫试馆,提到这个名称,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把它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都,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国科举考试的中心。据统计,明朝在北京举行过七十多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二万二千多人。清朝举行科举考试一百一十多次,录取进士二万六千多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则是考中者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在各省举行的乡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从…  相似文献   
5.
<正>自元大都营建始,郭守敬开辟了此后延续七百多年的首都供水和排水途径。同时,他对河湖水系的规划整治也成为奠定城市文脉基本格局的空前壮举。水是灵动的音乐、生命的源泉,河湖水系犹如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周身血脉,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伴随着人地关系变迁而积淀起来的地域文化,集中展现为以河流、湖泊为地理象征的历史文脉。古都北京城址的定位和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永定门以南10公里的南苑一带,在元明清三朝都是皇家苑囿,河湖泉水众多、草地林木广阔、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征延续了六百余年。其后,南苑的土地在清末光绪年间被迅速开垦,经过民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田广袤、村落密布的地理风貌。南苑环境史上从皇家苑囿到京郊乡村的这一重大转折,是蓄积已久的政治、经济矛盾在某一时期最终爆发的结果,也是国家制度和政策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7.
孙冬虎 《前线》2017,(2):101-103
<正>沿着北京城由燕都蓟城到人民首都的轨迹曲折前进,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城址变迁与功能转换是城市文脉最突出、最直接的线索之一,北京沿着从早期聚落到燕都蓟城,由北方军事重镇到帝王之都再到人民首都的轨迹曲折前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从燕都蓟城到汉唐幽州北京城在历史上的起源,通常被追溯到西周初年的蓟城。《礼记·乐  相似文献   
8.
孙冬虎 《前线》2021,(2):89-91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文学家毛奇龄到北京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走出暂住的南城驿馆放眼北望,写下了“宣武门高十丈尘,马蹄踏尽未归人”的诗句。他所看到的这座城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其位置变迁和命名源流则需上溯到忽必烈任用刘秉忠营建元大都的时代。旧日的城门风貌与人事变迁已化作逝去的烟尘,由此积淀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在当代却成了追寻古都历史文脉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孙冬虎 《前线》2017,(8):101-103
<正>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万古帝王之都",除了"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的山川形胜之外,"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地理因素。城市发展进程与区域文化源流显示,大运河不仅是供应国都漕粮的经济生命线,而且是北京文脉的重要地理标志。从放眼全国的视角考察,自江南以迄华北,大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