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两江大桥建成以前,长江轮渡是武汉市民往返三镇的交通枢纽和主要工具。过江轮渡便利了近代武汉市民出行,同时又是一个凝结着政治意味和生活意味的公众空间,都市政治风云和社会百态在此延伸。长江轮渡既承载着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又催生了武汉市民众朦胧的公共责任感和改善轮渡运营以利民生的善意,与此同时也呼唤着广泛而真诚的市民认同美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干部“四化”方针的要求之下,干部队伍实行首次代际更替。此次干部队伍代际更替特征之一,即大批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相应技术工作经历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兴起。海内外学界将此次干部队伍代际更替作为探究中国干部队伍代际更替的重要切口,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外部结构因素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尤其明晰了其与五十年代人才培养的密切关联,及其发展的时代性、特殊性。但囿于对相应史实知之不详,既有研究忽视了中共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应的历史考察表明,现代化建设的外部压力确是中央调整干部选任政策、实行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的根源。无论是五十年代的人才培养,还是八十年代的政策调整、组织人事制度变革和新上任领导干部的培训锻炼,均表明中共在培养技术型领导干部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正是中共通过自我变革以引领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呈现。  相似文献   
3.
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地位与商品贸易的优势成就了百年前武汉"东方芝加哥"的辉煌。但在光辉背后,广大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流淌的并非高贵、大器的品格,而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平实气息。严酷的生存环境加上更广阔的中国人的生活背景,酿就了近代武汉日常生活的庸常,它与"东方芝加哥"的耀眼光环共同构成近代武汉社会的真实历史面相。高昂的日常生活风貌的缺失,会成为城市向更高境界发展的一个瓶颈,当下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武汉腾飞,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每个市民从日常生活领域着手,来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