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观的变革,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变革旧的发展观.而这种变革突出体现在对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变革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经济中的资源观、环境观、效益观、消费观、创新观等观念进行变革,同时对其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物本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2.
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利益最大化构成企业经营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但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企业经营理念也突显出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特点,这就是绿色双赢,它构成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经营哲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现实中我们时常会听到热心助人却被人以怨报德的故事,当事人往往耿耿于怀、牢骚满腹,并将忘恩负义者骂作"白眼狼"。如何正确看待好心助人却遭逢忘恩负义的现象,关系到人们能否保持心理平衡、塑造阳光心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以怨报德的几种情况小侯(化名)供职于一家装修公司,虽然不到30岁,却是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磨炼成的“老手”,很多人都拜她为师。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将作为约索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决定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着我国政府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以及对建设“两型社会”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决心和意志力,  相似文献   
5.
毛世英 《人民论坛》2010,(10):98-99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当今最大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首先当归之于传统经济模式,它与全球气候保护已构成一个难以调和的根本矛盾,低碳经济正是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应运而生的。要确保低碳经济健康、规范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为墨菲定律 你是否曾经或正在疑惑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本想早点起床上班,睁开眼却发现睡过了;本来约好今天与客户签合同,没想到对方却在最后时刻变了卦;开车时看见前面两车刮碰在一起,暗自窃喜倒霉的不是自己,可转眼爱车就与前车发生了更严重的刮碰……这类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科学发展观,它是小康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变革与发展相关的哲学观念,其中,发展观的变革是关键,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传统的发展观。而政绩观、经济效益观、人的发展观等各种哲学观念的变革,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都应作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具体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石,但遗憾的是,我国这块基石并不稳固。自改革开放以来,信用缺失现象就不时出现,近年来情况更为严重,仅在食品安全领域就出现了“毒奶粉”、“毒豆芽”、“毒馒头”、“地沟油”、“瘦肉精”等一系列恶性事件。一些企业以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来牟取暴利,又带动了同行如法效仿。真相曝光后,毁掉的不仅仅是几家企业,还连带毁掉了同行业民族企业的信誉,导致行业市场被国外产品大举占领,由此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9.
人才问题是辽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问题,这首先要求做好人才观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应体现在三方面:在人才地位上实现从“物质第一”向“人才第一”的观念转变;在人才评定上从唯学历、职称向重能力、业绩的观念转变;在人才选用和培养上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建设须臾不可分离。它是三大文明建设面临生态危机后的必然抉择,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终究难成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独立于三大文明之外再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出来,而是在三大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来建设。生态文明予三大文明建设以"生态化"的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确保其发展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同时,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还相互支持和补充。它们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