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于“政制”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表现了东西方法律文明的不同发展特质,也代表着中国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引发了中西方在国家即社会治理中的不同发展轨迹。笔者认为,只有对“政制”这一概念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宪政观念在我国“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和意义。这里所讲的“政制”是与“政治”相对称,与“法制”相区别的制度性框架,是以特有的国家制度机制或治理方略为内容而形成的一整套与国家观念相匹配的宪政制度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法律价值观的重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戎 《法学》1994,(11)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法律体系在市场体制下建立和健全的过程。贯穿于这两个过程中的最终制动因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它为我们顺利的转入市场经济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在现实中肯定了这一转轨的正确与必要。在加速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今天,应树立那些新观念。应取什么样的法律价值观。是法学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法的功能、作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应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联系拓展研究领域,在法律体系中确立法律重效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学派的出现与形成都是当时的社会需要和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与认识。从国外不同法学流派的产生与发展,看中国“行为法学”的产生及其价值观的选择对我们极有启发,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反思的极好角度。  相似文献   
4.
章戎  章涤飞 《思想战线》2004,30(2):132-136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继承了西方历史上"自然法"高于一切制定法、人为法、实在法的传统,而且把"法",即由社会生产力和经济事实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律"作为自然法则予以强化。认为法之所以演变为法律,不过是经济规律的自然发展所至,人们只有把"法"的自然本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从经济事实中发掘出来,才能正确真实地表达"法律"。为此,他们将"自然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从另外一方面强化了西方自古以来"自然法"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早期就经历了思想上的多次脱胎换骨,才以杜鹃啼血之势换得了凤凰湟槃的新生。正因如此,对其早期的思想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便有很大的现实义意和理论意义。而马克思法学思想的发展恰恰是其早期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所以也是对其法律观变化发展进行了解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20世纪中国宪政实践的灵魂,并形成了我国独具风格的宪政理念.如果没有半个多世纪"统一战线"正反两方面的运用及其功败垂成的经验总结,不要说"一国两制"的实现,也许就"一国两制"的提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宪政制度的研究,必须要研究由"统一战线"所形成的我国现代宪政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法律关系是源于私法领域的基本概念,我国法理界之所以将其列为法学的基础概念,就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代表了私法方面的法律效力,而且也囊括了公法上的法律作用及其实效性,因此成为法的实施与实现的核心问题,它在守法、执法、司法等一系列私法和公法领域都显现着法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没有正规的上过大学,没有正统的受过法学理论训练,但是,他早期对法和宪政法律的认识或思考,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究,使他同马克思一起,拉开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帷幕,并使世界刮目。对其早期法律思想的理解及研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并求教于学者和同仁。  相似文献   
9.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不单纯是为了“完善”法制,其根本目的是为全社会创设一套新的、更好的调节机制,为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服务。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较多的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对法律体系进行研究,较少从与经济运行模式相应的角度去剖析国外法律体系的建立,因此丢失了在整个社会基础上创设良好调整机制的机会。社会主义应撷集人类制度文明的精华,尽快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这是时代赐予我们的良机。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场合,我们把人的行为理解为法律关系中权利客体的要素,因为从法学理论上讲,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法律关系不可能以“物”或“非物质财富”作为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于是自然而然把人的行为纳入了“权利客体”的范畴,对于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