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实务中关涉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的裁判存在适用紊乱的现象,学理上的争论更为激烈,虽近来稍有冷却,但理解偏差对司法实践的负面效应仍在延续.酿成这一困境的直接诱因是解释垄断主义的生成与更迭,根本原因是对司法解释独立性的误判.应回归司法解释的从属性,进而确证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是个伪命题.刑法司法解释的所谓"溯及力"问...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时代,刑民交叉案件更为引人注目,而"两头骗"因其独特外观牵涉诸多刑民问题,其以事实上"定量"交叉与规范上"定性"竞合最为典型,是当前研究刑民交叉案件的最佳样本.刑民交叉视角下,应先对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予以内部限缩性勘定与外部耦合性界分;继而对担保借款型"两头骗"的前行为之"目的性"与后行为之"工具性"进行一体性教义学厘清,应仅认定前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后行为应当出罪;基于此,再对不同场景下的"两头骗"行为予以类型化分析,根据缠附民事行为的不同,依次按实质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予以处理.据此,可对司法实践中类案异判的乖缪予以纠偏,避免司法判决莫衷一是,提高民法典时代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行政监察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从先秦到秦汉、三国、隋唐、宋元直至明清和民国,不同时期的主权者为选拔、任用、监督官吏和整顿吏治,都建立起了具有独立组织机构和明确职能权限的监察系统。回顾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史,重温其中的制度化监察理念,在中央开启的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的当前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童云峰 《中外法学》2024,(2):366-385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数字时代的前沿性法律,具有前置法、不完整领域法、不真正附属刑法的特征,与《刑法》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存在时差。为了有效融通规范之间的衔接鸿沟,需要将《个人信息保护法》嵌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出入罪适用流程。在入罪衔接机制上,将两法中的个人信息范围作统一理解,避免犯罪圈的扩张化;将前置法关于个人信息的类型划分和处理设置,作为解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构成要件的方向,以实现罪刑均衡和法律衔接。在出罪衔接机制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同意”因法益阙如而阻却刑事违法,其余《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正当化事由均因法益衡量原理阻却刑事违法,相应正当化事由可分别归入刑法教义学上的正当业务行为、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而合理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应成为数字时代独立的新型违法阻却事由,前述事由可在个人信息分类场景下为相关行为出罪。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环境污染犯罪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元凶.环境污染犯罪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遏制和防治环境污染犯罪是构建美丽中国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对环境污染犯罪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结果,急需进行生态补偿,以期最大程度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传统治理环境污染犯罪和生态补偿的方式成效甚微的背景下,有必要探寻新的防治路径.动员广大社区群众来参与环境污染犯罪的防治及生态补偿,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环竞污染犯罪治理进入瓶颈期的困境及生态补偿问题成本过高、补偿监督不力、补偿方式不合理、补偿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区块链技术模式开放政府数据,能搭建多元共享的开放平台、提升开放的透明度和推进开放服务的升级,值得提倡和践行。但作为初创技术的区块链并非尽善尽美,将其应用于政府数据开放仍存在难以达成可信数据共享目标、上链数据的完整性无法维持、智能合约的安全性不能确保等问题。对此,应遵循从原则勾勒到规则践行的思维逻辑。在原则层面,确立可信数据共享原则、保障政府数据完整性原则和智能合约责任明确原则。在规则层面,首先,应通过分类分级、适度收费、标识认证和分层共享等规则确保政府数据可信共享。其次,确立政府数据完整性法益,通过可信存证管理制度和数据协同共治规则,保证上链政府开放数据的稳定和安全。最后,通过整体法秩序的责任逻辑明确智能合约参与者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