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基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胡焕庸线"存在长期稳定性。"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笔者则认为,"胡焕庸线"是可以破解的,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好给中西部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各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了以"一带一路"战略助推破解"胡焕庸线"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亚欧双向辐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逐渐形成,因而,中、俄、日、韩、蒙等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将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中韩两国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辽宁与韩国的经贸发展前景及物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为补齐辽宁对外开放短板,构建向北开放的新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市场实现能力以及获得收益的盈利能力等几个方面。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指标之间应有机联系在一起,指标的总体应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状况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全国各省、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海陆经济联动成为重要的工作抓手,本文以此为视角,阐释辽宁省沿海与腹地有效联动的关键举措.在归纳我国海陆经济联动的珠江三角洲模式、长江三角洲模式及环渤海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辽宁省海陆联动的五条路径: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鼓励沿海企业深入腹地;保护海陆生态循环,强化海陆共生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城市群分不开的,沈阳经济区是沈阳相邻的八个各具特色城市组成的,其崛起和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东北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凝聚"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沈阳经济区的作用,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更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问题为切入点,首先针对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运用结构偏离系数、协调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水平;其次分析了影响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存在的现实性问题,结合"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提出能够促进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海陆经济总产值、各产业产值等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海陆产业关联度进行剖析,得出结论: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的独立性较强,与地区经济关联度较低;海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与陆地经济的关联度高于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地经济的关联度。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针对辽宁海陆经济联动现状,提出创新海陆产业联动方式、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海洋强国"战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解析出现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陆经济缺乏联动机制、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缺乏统筹意识等问题,提出海陆经济联动的"海洋强省"路径为: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与腹地无缝对接;优化港口群功能,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交通经济带水平,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创新管理机制,构筑腹地支撑沿海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辽宁省以增量调结构、以科技促升级,建设服务性政府的转型目标急需助推力量,考核制度的改革对于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起到激励、导向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现行基层考核机制问题出发,构建多维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在空间维度上,采用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地区差别考核;时间维度上,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人员维度上,增加群众评价,科学、全面反映基层干部工作情况;逆向维度上,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风险与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从辽宁省的角度分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有利于分析对外开放的应对机制及路径方向,是科学预判的前提条件。因此,本研究在分析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开放基础薄弱、中欧班列竞争激烈、周边国家产业较单一以及东北亚政治环境复杂的风险基础上,探究辽宁未来开放发展基本路径,为规避潜在的风险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科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